在审美活动中,进行主动审美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休。审美主体是与审美客体相关相对的美学范畴个体人并不都是审美主体,只有当他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并从事审美实践活动,才能成为审美主体。

  审美客体又称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对应,指能引起人的美感的客观对象。如秀丽的山川、繁茂的森木,在它们被人欣赏时即为审美客体。审美客体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满足主体所需要的审美价值。自然环境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多样统一的形式美,特别是生态系统显示旺盛的生命力,都是人的审美对象。

  艺术家从生活真实中提炼、加工、概括和创造出来的,通过艺术形象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本质、规律的社会生活的真正面貌。艺术真实是艺术作品应具备的重要品格,是艺术职能得以有效发挥的重要条件。它是艺术作品善和美的前提条件,也是艺术作品艺术生命力的保障。艺术真实直接来源于社会生活。

  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作为艺术反映生活的基本形式,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核心,根据不同的艺术门类,艺术形象可以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文学形象和综合形象。艺术形象具有三大特征: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所谓艺术典型,就是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并体现出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如1959年水华的电影《林家铺子》中林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就是中国电影宝库中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与艺术形象相比,艺术典型具有更强烈的个性与更广泛的共性,它是艺术形象的凝练与升华。

  由于马克思提出的一种理论,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光辉灿烂的艺术文化宝库。该理论对于揭示艺术的起源和艺术的发展,揭示艺术的性质和特点,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是由法国著名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提出的一种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他认为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有多种多样复杂的原因,而不是由一个简单原因造成的。艺术的起源或艺术的发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艺术产生于非艺术,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艺术起源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之中。

  神授说:是一整套解释艺术和美学根本问题的理论。在考古和艺术史研究不甚发达时,研究者感慨艺术创作的伟大奇迹,对于人从事富有灵性的艺术活动并创造辉煌成就感到震惊,无法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给予解释,便将一切归因于神。大致包含了两种说法:1.神造万物,造艺术、艺术家、艺术形式,所有艺术以“合目的性”、“善”、“美”的方式,完成神的旨意。2.艺术行为是神授旨意,艺术家的创作是在模仿神造之物,艺术作品是对世界的幻化和模仿,艺术家的身份具有合法性,是神授的专职艺术工作者。

  本质上可以归因于人类在追求一致性的本性下追求对世界的同一性解释,形成“想象的类的概念”,如花神掌管所有花朵。

  是一套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最早由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民族的巫术活动。代表人物有:爱德华泰勒、雷纳克、吉德逊。巫术活动所创造的艺术具有双重的意义,它既能够增加巫术效果中的气氛、情绪与形象的逼真,又能够使这种模仿的外观创造及情绪渲染将人们带入一种幻觉真实,从而引导出一种愉快的感觉,最终又使之转化为审美愉快。这时,这种巫术活动的形象与情绪就脱离了实用的、功利性目的,获得了独立意义,不是巫术而成为艺术。但是如果将巫术作为艺术发生根本原因也不妥,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原始艺术都与巫术有关。/装饰艺术出于审美心理而非宗教巫术

  例子:音乐、舞蹈(古人头戴动物造型的面具举行图腾崇拜仪式是原始图腾崇拜象征),鱼纹饰彩陶(鱼作为女性性能力的象征成为古人生殖企盼的载体,又由于性的禁忌,把生殖图腾隐藏在鱼的形象中,保持了企盼含义和对性的压抑传统中达到平衡)

  在宗教(巫术)说看来,劳动是外部条件,是艺术产生发展的外部给养,而艺术起源的内在动因在于巫术和宗教,认为以宗教观念和意识解释艺术的起源更具合理性。按照原始人类的认识思维,他们容易在周围的万事万物与自身之间寻找或搭建起一种神秘的、不可言说的联系,并希望借此理解、控制甚至征服自然,巫术仪式由此产生,同时产生的还有视觉化的图腾崇拜,由这些演化出彼此之间尚未完全分化的各种艺术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巫术、宗教与艺术之间存在着同宗同源的关系,它们都借原始的幻想思维和形象类比思维,表达事物之间相互交感的关系,都承担着表达意义和情感的语言符号功能。巫术宗教说在很大程度上吸取了人类学的养分,人类学特别为原始宗教、巫术和艺术在思维运作机制层面上提供了突破性的诠释途径。

  巫术说:巫术说是20世纪在西方颇为流行的一种艺术和审美发生理论,其主要的依据来自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和弗雷泽关于原始文化的学说。泰勒最早奠定了巫术说的理论基础,而弗雷泽在其著名的《金枝》一书中,则对原始巫术活动作了极为详尽而细致的研究。他指出:“如果我们分析巫术赖以建立的思想原则,便会发现它们可归结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同类相生或果必同因;第二是物体一经互相接触,在中断实际接触后还会继续远距离的互相作用。前者可称之为相似律,后者可称作接触律或触染律。”由此他认为原始巫术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以“相似律”为基础的“顺势巫术”或“模仿巫术”,在这种巫术中,巫师仅仅通过模仿就能实现任何他想做的事;另一种是以“接触律”为基础的“接触巫术”,施行这一巫术也就是通过曾为某人接触过的物体而对其本人施加影响。弗雷泽把上述两种巫术统称为“交感巫术”,因为它们都建立在这样的信念基础上,即认为通过某种神秘的感应,就可以使物体不受时空限制而相互作用。

  游戏说:游戏说是关于艺术起源的重要学说之一,又被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其代表人物有席勒和斯宾塞。该理论认为艺术活动是无功利无目的自由的游戏活动,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艺术就起源于人的游戏本能或冲动之中,它表现在两个方面,由于人们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性目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这种说法充分认识到了艺术与审美的生物学基础,符合唯物主义,但仅从生物学或心理学角度出发,未能揭示艺术产生的最终原因。

  (柏拉图:艺术与游戏想通;康德:艺术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艺术没有实用的功利的目的,是自由的游戏;古鲁斯:游戏有隐含的实用目的,而艺术活动是无目的的,游戏属于幼年,艺术属于成人的合法性的游戏)

  意义:1.第一次从本质生命力角度探寻艺术发生精神动力;2.解释艺术传告和人的自由本质的深层次联系;3.唯物主义,充分认识艺术与审美的生物发生学基础,符合自然进化的生物学过程。

  是由精神分析理论的冲动学与游戏说中的“游戏冲动”概念相结合的理论,席勒的游戏说特别强调了游戏冲动的概念,利用这一概念,把游戏解释为艺术起源的内在心理驱动力。人之所以会产生游戏冲动,是因为“生命力的盈余”,即精力过剩。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本能冲动,或生命的原动力,是保证种族生存和繁衍的本质力量。认为艺术是生命冲动在人类进入崭新进化阶段(人类社会)时,重新分配其释放领域和方式的结果。唯物主义观念,与艺术起源的劳动说强调了不同的侧重点。

  一种关于艺术起源的重要学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持这一观点的理论家主要是毕歇尔、恩格斯和普列汉诺夫等。劳动说认为,首先,史前艺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留下了大量劳动生产活动的印记,故从证据层面来看艺术起源于劳动。其次,艺术以灵巧的双手为其生理和物质基础,这一基础又是劳动实践的结果。再次,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精神活动的前提,人必须在保证自身生存的前提下,才能从事艺术活动。最后,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劳动创造了人,人是劳动的产物,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艺术,必须以人的存在为前提,他不可能早于人类起源本身。劳动说从一种更宏大更基本的唯物史观角度发展出艺术起源于劳动观点,强调艺术的社会性本质,从基本历史观层面来看具有合理性。

  模仿说:这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车尔尼雪夫斯基。这种学说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所有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亚里士多德肯定了现实与艺术的真实性,认为艺术比所模仿的现实更加真实,认为艺术家不应当“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而是“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 这种理论直到19世纪末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

  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一种关于艺术本质的理论,该观点基于它关于“美即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艺术反映现实,它所理解的现实不仅包括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而且包括人们的社会生活,从而更加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但他过分抬高现实美,贬低艺术美,有着机械唯物论的缺陷。

  由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一种关于艺术本质的论断,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他对该论断的解释为:“任何事物,我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从这个角度肯定了美离不开人的思想,肯定了现实生活是艺术的圆圈,艺术家具有对说明生活和对生活做判断时又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客观精神说”所谓“客观精神说”,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拍拉图之“本质论美学”理论。认为在美的现象背后,存在着一个终极的美的本质“美本身”。而这个“美本身”拍拉图将其规定为“美的理念”,或者是客观“宇宙精神”。艺术只是这种美的理念,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而已。这是柏拉图基于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对艺术本质的一种界定,即艺术作为对“理式世界”基本的现实世界的摹仿,是第三位的。

  一种关于艺术本质的学说,认为艺术源于人的主观精神,而并非是某种概念“美的理念”。艺术是审美的表现,而审美的根据是主观的。所以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持这种艺术“主观精神说”的代表人物如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康德更认为“艺术纯粹是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有着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之特征。

  形式本质论: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种关于艺术本质的理论。他认为,艺术因其“形式”而成为其本身。艺术的形式,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艺术的整体存在形式,它是艺术被辨认的标志,也是艺术成为艺术的基础条件。同时用“四因说”代替柏拉图抽象的理念说:质料因、形式因、目的因、动力因。形式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对事物内部结构的描述,没有这种结构形式,质料就仅仅是一摊物质,而无法成为事物。形式论使得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开始从普遍走向具体,从整体走向差异。

  艺术审美本质论:席勒对于艺术本质的认识包含两个相互关联的层面。一方面,艺术是人类的本质标志,另一方面,艺术是“把真和善统一于美的形象”的创造活动,艺术的本质在在于艺术的审美外观。这两个层面之间既有必然性的逻辑关系,又有着前后沿承的历史关联。第一个层面,艺术是具有人类学本质的审美创造,第二个层面,艺术是具有审美本质的存在。席勒由此区分了人类艺术上先后出现的两种艺术,模仿自然的艺术,以及更高阶段的审美的艺术。

  艺术界:由1964年美国哲学家阿瑟丹托在《艺术界》一文中创造的名词,主要用以指称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知识所构成的环境氛围。丹托从语言哲学而不是形而上学的本质论意义出发来考虑艺术品的资格问题;艺术品之所以是艺术品,全在于如何定义艺术。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品,不在于某些外在形象和属性上的家族共性,而在于艺术背后所涉及的拥有家族相似性的观念和意识,其间最典型的便是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知识。从根本上说,正是这些知识决定了什么是艺术,什么不是艺术。

  艺术体质论:由艺术家兼批评家迪菲和理论家迪基分别在《艺术界》和《何为艺术》中提出的概念,两人沿着丹托的思路,将艺术界的领域拓展为更为广义的社会泛文化结构,形成了艺术体质论。体制,通俗地说就是文化中的习俗和惯例。艺术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惯例与习俗的实践过程。体制是一种有强大权力的结构系统,是它”授予“艺术品以艺术的资格。

  贝克借鉴、发展并改造了体制论,融入了符号学的思想,回到了艺术界这一概念,并赋予其更加新颖的含义。他把艺术界看作社会主体通过协商合作而形成的关系网络,这一网络调整着参与者(艺术家和公众)的行为和观念,以惯例化的方式生产出艺术品,艺术品就是公众理解并认同社会文化的实践场所。

  艺术场:由法国社会家布尔迪厄提出的一种关于艺术本质的理论,艺术场强调的是一种强大的渗透性的制度习俗系统,这个系统形成了强大的引力场,把艺术品准则,连同美学观念和品味强加给所有既定社会阶层的人。布尔迪厄对不同阶层的社会族群在摄影话题上的认知观念进行了详细的考察,描述了艺术界作为一种带有集体无意识性质的社会关系网络所拥有的结构性特征。与贝克的艺术节概念不同,他认为体质的关系网络并非是合作式的,而是战争式的,其间充满了权力的博弈,艺术场本身是变动的、不稳定的。

  有意味的形式:20c20s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的一种关于艺术本质的理论(背景:视觉艺术领域,浪漫主义开始衰落,美术探索此起彼伏,从印象派到各种抽象主义,围绕艺术语言、形式而不是艺术内容进行艺术实践成为主流思潮。)

  贝尔认为艺术家对物象的简化和抽象,可以还原到线条和色彩,而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组合起来的线条和色彩,能够打动观众,引起人们的审美情感,这种特定的形式和若干形式间的关系即为“有意味的形式”,这是将艺术品与其他一切普通作品区别开来的本质属性。贝尔将文学、音乐从艺术(主要是美术)中去除,有违人们对艺术概念的习惯认知,但仍然是20c20s西方艺术理论中最流行的观点。

  有意味的形式说上世纪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所谓“意味”,贝尔认为乃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说突出了艺术的审美本质方面,比表现说更进一步,但它把“意味”及“审美纯形式”与一切现实完全切断,脱离人类社会历史,陷入和神秘主义。

  表现性的形式:由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提出的一种关于艺术本质的理论,继承了贝尔的分析传统和观念。她认为艺术是表现性的形式,艺术是艺术家(或观众)用以表现(或感受)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一件艺术品就是一种表现性的形式,这种创造出来的形式供我们的感官去知觉或供我们想象,而它所表现的东西就是人类的情感。但这种理论在阐释摄影时显得力不从心,但仍然是20c560s最重要的观点之一。

  符号论美学:是当代西方美学中重要的思想流派,代表人物有德国哲学家卡西勒和他的学生苏珊朗格。卡西勒认为,人的一切文化活动都是某种符号创作,由此构成的符号形式可分为三类,即纯意义的,再现的和表现的,前两者分别指的是科学和语言,而艺术的符号则属于表现性的。在此基础上,苏珊朗格把符号进一步区分为推理符号和表象符号。

  机械复制时代:由德国哲学家本雅明提出的概念,他认为机械复制技术制造了“世物皆同的感觉”,消解了古典艺术的距离感和唯一性。导致了古典艺术的“灵光”消逝,即艺术美境的流失。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不再以仪式为基础。而是建筑于政治学之上。

  实用艺术:指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表现性空间艺术,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等。实用艺术是人类文化史上最古老的艺术种类之一,早在人类历史初期便已产生。使用艺术也是所有艺术种类中最普及、最常见的一大类别,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实用艺术基本上都是通过实体性的物质材料,创造出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的静态艺术品。实用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

  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的艺术。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等。是人类文化史上最古老的艺术门类之一,随摄现代科技发展,还出现了摄影艺术这一一门新兴的纪实性造型艺术,使造型艺术更加普及和广泛。

  表情艺术: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音响、人体)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一类艺术的总称,它主要指音乐、舞蹈这两门表现性艺和表演性艺术。表情艺术最基本的美学特征就是抒情性和表现性。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门类,原始人狩猎巫术活动已出现音乐和舞蹈。也是i当代人们生活中最普及最广泛艺术门类,音乐舞蹈是除艺术家外普通人参与最多的艺术形式。

  综合艺术: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一类艺术的总称。综合艺术吸取了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各门艺术的长处,获得了多种手段和方式的艺术表现力,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它将时间艺术、空间艺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的特点融合到一起,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综合艺术最基本的审美特征便是综合性。

  语言艺术:是指人们常说的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各种题材。由于文学总是以语言为手段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语言作为艺术媒介和基本材料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人们一般将文学称之为语言艺术。

  哥特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德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且带尖。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最典型的建筑是法国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特式建筑最明显的建筑风格就是高耸入云的尖顶及窗户上巨大斑斓的玻璃画。

  建筑艺术: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emc易倍体育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欧美一些国家流行一种古典复兴建筑风格。当时,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考古又使古希腊、罗马建筑艺术珍品大量出土,为这种思想创造了借鉴的条件。采用这种建筑风格的主要是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而对一般的住宅、教堂、学校影响不大。新古典主义建筑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抽象的古典主义;一种是具象的或折衷的古典主义。前者以菲利普约翰逊、格雷夫斯和雅马萨基的作品为代表;后者以摩尔和里卡多波菲尔的作品为代表。

  有机建筑是现代建筑运动中的一个派别,代表人是美国建筑师FL赖特。他提倡的”有机建筑“理论认为,建筑应当从属于周围的自然环境,就像植物从它周围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一样。其代表作为流水别墅,其造型新颖别致,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和悉尼歌剧院,造型独特,富有创新,成为澳大利亚的象征。

  黄金分割率:造型艺术中的一种分割法则,简称黄金率。其数值比约为1.618 : 1或1 : 0.618,被称为黄金比。最早由古希腊人发现,直到19世纪仍被欧洲人认为是最美、最协调的比例。黄金比广泛用于造型艺术中,以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和谐性,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尤其在工艺美术和工艺设计的长和宽的比例设计中容易引起美感,如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高宽、柱间距都符合这一原则。

  文艺复兴建筑:是15世纪-19世纪流行于欧洲的建筑风格,起源于意大利佛罗伦萨,随着文艺复兴运动而逐步产生。这一建筑风格以文艺复兴思潮作为其理论依据,批判中世纪的神权之上,并提倡人道主义,在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权的哥特式建筑风格,提倡复兴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形式。因此文艺复兴建筑讲究秩序和比例,并且拥有严谨的平面和立面构图以及从古典建筑中传承下来的柱式传统。以意大利为代表,遍及欧洲。意大利佛罗伦萨美弟奇府邸,法国枫丹白露宫。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是20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现代主义建筑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时应当时工业化社会的条件和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色彩,又被称为现代派建筑。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19世纪后期,成熟与20世纪20年代,20c5060s风行全世界。20世纪是现代主义建筑的鼎盛时期,建筑师在这一时期创造了大量的建筑艺术作品。萨伏伊别墅

  包豪斯:包豪斯校舍的简称,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典型代表。设计师从建筑物的实用功能出发,按照建筑各个区域的实用性要求来确立具体的结构和位置关系,采用钢筋混凝土、玻璃等新材料并突出物质本身的美感,建筑结构上对比手法的使用也使得建筑最终的面貌不同于以往任何的建筑风格。几何构成般的大片白墙、简洁平坦的屋顶以及大面积的玻璃结构,很像蒙德里安的抽象画。建筑艺术的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结合在这件艺术片中得到充分体现,被认为现代建筑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典范作品。它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教育的诞生,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豪斯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

  包豪斯学派:包豪斯学派20世纪20年代德国以包豪斯为基地形成与发展的建筑学派,格罗皮乌斯是包豪斯的核心人物,他与包豪斯其他成员共同创造了一套新的、以功能、技术和经济为主的建筑观、创作方法和教学观。他们重视空间设计;强调功能与结构的效能;把建筑美学同建筑的目的性、材料性能和建造方式联系起来;提倡以新的技术来经济地解决好新的功能问题。包豪斯的教学特点是:反对模仿因袭,将产品设计与功能相结合。

  音乐艺术:音乐艺术是用有序的声音元素构成听觉意象,进而表达人类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声音是音乐艺术的表现手段,艺术家通过有序地组织声音元素来完成音乐创作。人和音乐作品都是通过人的创造性艺术活动创造出来的音响。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音乐是最擅长抒发情感和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他借助声音这个媒介来真实地传达、表现和感受审美情感。

  古典乐派:是从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在维也纳形成的以古典风格为创作标志的音乐流派,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人为主要代表,这个流派推崇理性和情感的统一,追求艺术形式的严谨和完美,创作手法上注重戏剧的对比、冲突和发展,乐曲多以严肃,稳重为主,崇尚理性,而对感情的表现为含蓄内在,成为当时的典范。

  浪漫乐派:19世纪在欧洲兴起的音乐流派,最大特点就是强调激情、强调抒发主观情感、强调表现个性。前期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德国作曲家舒伯特和舒曼、匈牙利的李斯特波兰的肖邦法国柏辽兹等人,后期浪漫乐派德国音乐家瓦格纳勃拉姆斯俄国柴可夫斯基。

  交响乐是包含多个乐章的大型管弦乐曲,一般是为管弦乐团创作,交响乐就是大型管弦乐套曲,从意大利歌剧序曲演变而成。是18世纪下半叶在古典时期确立起来的一种大型管弦乐体裁,通常为四个乐章的套曲结构。一般来说它分为五个器乐组: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和色彩乐器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柏辽兹《幻想交响曲》 贝多芬《第九(欢乐颂)交响曲》莫扎特《第40交响曲》

  舞蹈艺术:舞蹈是以人的身体作为艺术表现工具,以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通过有节奏、有组织和经过美化的流动性动作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门类。舞蹈艺术起源于人类早期的劳动,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总体上可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别。

  芭蕾舞:芭蕾舞,是一种欧洲古典舞蹈,孕育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十七世纪后半叶开始在法国发展流行并逐渐职业化,在不断革新中风靡世界。芭蕾舞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即女演员表演时以脚尖点地,故又称脚尖舞。其代表作品有《天鹅湖》、《仙女》、《胡桃夹子》等。芭蕾舞是用音乐、舞蹈手法来表演戏剧情节。

  绘画艺术: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门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绘画造型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色彩运用等艺术手段,在平面二维空间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表现审美情感的艺术门类。

  焦点透视法:西方绘画的透视法,其基本原理,将隔着一块玻璃板看到的物象,用笔将其画在这块玻璃板上,就得出一幅合乎焦点透视原理的绘画。其特征是符合人的视觉真实,讲究科学性。在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思想指导下,运用焦点透视,掌握了表现空间的规律。

  接近于人眼观察客观世界,真实感较强,有助于艺术家比较客观地反映主体眼中地客观世界。在文艺复兴后,焦点透视法被西方绘画家所采用。

  散点透视法:散点透视法,亦称动点透视法。它是指从多个角度表现事物特征,或从多个侧面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按照散点透视法进行绘画创作的构图,就可以把不同时空的人物景色全部构于画面之中。这使得绘画中的主体性因素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绘画手段更为丰富。宋代画家郭熙提出的“三远法”-深远、平远、高远,就是对散点透视的最好说明。

  山水画:是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传统绘画。我国的山水画历史悠久,表现丰富自然风光的同时也体现出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山水画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发展,隋唐五代日趋成熟,宋元时期达到高峰。一般把山水画分为青绿山水、水墨山水、小青绿山水、浅绛山水、没骨山水。中国山水画的特殊传统是创造形神一致情景交融的意境。代表作有:元代《富春山居图》北宋《雪景寒林图》

  花鸟画:是指利用中国的笔墨和宣纸,以花、鸟等动植物为描绘对象的绘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具有较强的抒情性。花鸟画中的画法中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中国花鸟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适应中国人的社会审美需要,形成了以写生为基础,以寓兴、写意为归依的传统。宋代崔白的《寒雀图》、郑板桥《丛竹图》八大山人《荷花水禽图》

  油画:是用快干性的植物油调和颜料,在亚麻布、纸板或木板上进行绘画创作的一个画种。油画起源并发展于欧洲,是西方画的主要画种之一。油画作画时使用的稀释剂为挥发性的松节油和干性的亚麻仁油等。画面所附着的颜料有较强的硬度,当画面彻底干燥后,能够保持长期的光泽。撇那个姐颜料的遮盖力和透明性能较充分地表现描绘对象,色彩丰富,立体质感强。

  版画:是视觉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是运用刀和笔等工具,在不同材料的版面上进行刻画并复制的一个画种。广义的版画可以包括在印刷工业化以前所印制的图形。当代的版画概念主要指艺术家构思创作并且通过制版和印刷程序而产生的艺术作品,具体说是以刀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石麻胶、铜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版画艺术在技术上是一直伴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的。古代版画主要指木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版画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丢勒《四骑士》赵瑞春《梳妆女》

  水彩画:是用水调和透明颜料作画的一种绘画方法,简称水彩。由于色彩透明,一层颜色覆盖另一层可以产生特殊的效果,但调和颜色过多或覆盖过多会使色彩肮脏。水干燥的快,所以水彩画不适宜制作大幅作品,适制作风景等清醒明快的小幅作品。水彩颜料携带方便,也可作为速写搜集素材用。与其他绘画比较起来,水彩画相当注重表现技法。其画法通常分“干画法”和“湿画法”两种。最早绘制水彩风景画的是德国画家丢勒

  留白:留白,是中国艺术作品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极具中国美学特征,其形成受到了禅宗思想的影响。留白一词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像的空间。如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见一幅画中,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予人以想象之余地

  雕塑艺术:是雕、刻、塑三种创作方法的总称,是通过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或可塑的软质材料创作出具有空间、体量的艺术形象并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

  书法艺术:书法艺术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形式,也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书法通过汉字书写来表现情感意象,是以笔墨纸砚作为创作工具来抒发情感的一门艺术。书法的载体是中国汉字,汉字起源于象形,这也是与其他国家文字的根本区别。

  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书体,篆书体、隶书体、楷书体,行书体,草书体。颜真卿、张旭、黄庭坚、王献之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的“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米芾誉之为天下行书第一。然而这件珍品直到如今,其下落仍然扑朔迷离

  文学: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作为艺术表现媒介,进而形象化地反映客观世界、表现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对美的体现,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其主要表现形式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文学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亚特》是最早形成的书面文学。

  戏剧是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按照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哑剧等形式;按照剧情结构可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所反映年代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按照矛盾冲突性质分为悲剧喜剧正剧。戏剧是人类创造的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具有审美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交流功能

  歌剧:是一种综合性艺术体裁,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它是戏剧与音乐的结合,同时也容纳了舞蹈、舞台美术等其他成分。歌剧在音乐上很丰富,它包含了器乐、声乐,声乐中又包含了独唱、重唱、合唱等形式。西方歌剧独唱的最大特点是它分为朗诵化的宣叙调和歌唱化的咏叹调,他们成为歌剧歌唱的两种主要形式。代表作《奥菲欧》《弄臣》

  音乐剧又称为歌舞剧,是音乐、歌曲、舞蹈和对白结合的现代舞台剧,通过歌曲、台词、音乐、肢体动作等的紧密结合,把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音乐剧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集歌、舞、剧为一体,广泛地采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术,不断追求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完美结合,受到大众欢迎西区故事》、《西贡小姐》《悲惨世界》、《猫》、

  正剧:正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在悲剧与喜剧之后形成的第三种,其叙述手段以文字为主。正剧是出现较晚的戏剧类型,起初遭到古典主义者的否定。正剧有三种类型:传奇剧。它也是正剧的起源。莎士比亚的《暴风雨》《一报还一报》等可以归为此类。社会问题剧。易卜生开创的社会问题剧,可以看作是正剧的一个重要类型。以《玩偶之家》《人民公敌》《群鬼》《社会支柱》为代表。英雄正剧。取材于政治斗争、民族斗争以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品质和坚强意志为主旨的正剧作品,可以称之为英雄正剧。

  体验派: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的一种戏剧表演艺术理论,他认为,演员应进入角色,即在规定的情境之中,从自我出发,体验角色,忘掉自我。他的学生萨多夫斯基强调,演员与角色之间要连一根针也放不下。在他们看来,演员在表演中已与剧中角色融为一体,角色的行动与言论,已变成了演员自己的言论与行动。

  喜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5世纪的希腊,代表作家是阿里斯托芬。一般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从而引人对丑的、滑稽的予以嘲笑,对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基于描写对象和手法的不同,可分为讽刺喜剧、即兴喜剧、抒情喜剧、荒诞喜剧和闹剧等样式。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认为,喜剧通常描写不如我们的人物,那就意味着喜剧人物身上通常有着许多显见的缺点,或集中了普通人的性格缺陷,如《西游记中》的猪八戒。著名的喜剧有《鸟》、《伪君子》、《钦差大臣》、《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一仆二主》、《老妇还乡》、《巴特兰闹剧》等等。

  悲剧: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中各个部分使用。其目的在於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

  布莱希特则提倡间离效果,主张演员与角色、观众与演员之间,以至观众与角色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认为,要演员完全变成他所扮演的角色是一分钟也不允许的事。剧场和舞台不要神秘化,以至成为一个“如醉如痴、催眠作用”的活动阵地。演员不要以倾盆大雨式的感情表现来刺激观众的感情,使观众以着了迷的精神一心理状态进入剧中人物和规定情景,演员和观众都不要过于感情用事。

  三一律:三一律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亦称“三整一律”。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先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戏剧理论家琴提奥约于1554年提出,后由法国新古典主义戏剧家确定和推行。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行动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戏曲艺术: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戏曲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和武术等艺术元素,是一种时空交融、试听兼备的综合艺术。它有音乐盒诗歌的时间性、听觉性,有绘画、雕塑的空间性、视觉性,又有与舞蹈、武术相同的以人的身体进行表演为载体的审美特征。演员的表演是创造戏曲形象的中心,而其他艺术因素必须为演员塑造舞台形象而服务。《窦娥冤》《西厢记》

  当代艺术在时间上指的是今天的艺术,在内涵上主要指具有现代精神和具备现代语言特征的艺术,作品中含有对当今社会生活感受的当代性,同时又具有今天的时代特性。当代艺术是一种全新的视野,为我们提供了对这个世界的全新认知,并且创造出了新的艺术可能性。艺术形式的多样性是当代艺术的突出特性。从形式上看,当代艺术拒绝制造符合人类习惯性审美的艺术形象,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和感官体验的视觉艺术语言。新媒体艺术和互动媒体艺术是当代艺术的重要形态。

  指使用各种新的媒介、材料和技术手段进行艺术观念表达、艺术作品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其概念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其现阶段的表现形式是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它建立在数字技术的核心基础上,亦称数码艺术,是当代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形态。新媒体艺术所涵盖的类型包括计算机艺术、影像及影像装置艺术、互动媒体艺术、全息摄影、虚拟现实、人工生命、网络技术等具体的表现形式。新媒体艺术具有前沿性、实验性、当代性和综合性的审美特征。

  互动媒体艺术:互动媒体艺术是当代媒体艺术的主要形态之一,互动媒体艺术是观众和作品互动之后产生的结果,是作者主观意识的活动,强调艺术的互动性。互动媒体艺术隶属于新媒体艺术的范畴,是集影像与交互手段于一身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它进一步打破了传统艺术的“象牙塔”,使艺术更加人性化、平民化,拉近了艺术与普通受众的距离。从艺术的本质上来说,互动媒体艺术又不乏哲理性的内涵,并且使受众通过区别于观看传统艺术的形式,亲身体验,得到更多、更深刻的思考。互动媒体艺术创作的主题类型多元、形式丰富多彩。代表作品有林恩赫绪曼《罗拉》《一个人的房间》

  影像艺术:是以录像带、胶片等媒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形式,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对商业电视文化的反抗。影像艺术对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方式进行了重新思考和表现,拓宽了艺术表现的范围。影像艺术包含的范畴有流动影像、图片、新媒体艺术等。但又区别于电视、电影、纪录片等纪实性质的影像。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有机影像、影像装置、戏剧性视频表演以及与计算机技术高度融合的数字影响创作。白南准被誉为“影像艺术之父”,他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创作的一系列实验性作品为影像艺术早期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使影像艺术迅速在当代艺术界取得了主流的地位。代表人物还有比尔维奥拉

  白南准:国际著名影像艺术家、现代艺术大师,激浪派大师,多媒体艺术家,被誉为”影像艺术之父“,在他的整个艺术生涯中,涉足了音乐、戏剧、装置等多种艺术媒介,尤其是在电视成为大众文化消费方式之后,他积极试验了电视视觉幻想等技术。白南准富有探索精神,努力将不同门类的艺术合为一体,以敏感的姿态迎接新技术对艺术的介入和应用。作为影像艺术和电子艺术的先行者,白南准的艺术实验为这些基于新媒体平台的艺术开发作出了极大的拓展空间,同时确立了许多日后对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至关重要的方式和途径,帮助影像艺术迅速获得主流地位。白南准也因此被认为是新媒体艺术领域的拓荒者,后来的视频艺术多受到它的影响。《电子大提琴》《电视佛》

  比尔维奥拉:美国著名影像艺术家,是国际公认的影像装置艺术的先驱,其代表作有《沉默的高山》、《凯瑟琳的房间》。他的作品以现代录像技术手段呈现,但又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绘画语言与色彩语言。每一件录像作品都十分注重色彩与布局结构,而主题大多为探索人类情感的力量和复杂性,他的作品在表现生、死、潜意识等人生最根本的经历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生命、宇宙与时间的思考。他曾说“人是时间的生物”,而现在他似乎也更加关注生命以及精神的力量。

  杜尚:他是一位法国艺术家,二十世纪实验艺术的先锋,被称为“后现代主义之父”,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西方艺术有着重要的影响,是达达主义及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他的出现改变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进程。可以说,西方现代艺术,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艺术,主要是沿着杜尚的思想轨迹行进的。1917年,杜尚的著名作品《泉》提出了“现成品”概念,他将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业产品原有的实用意义消除,打上了艺术的标签,让我们从艺术角度去理解生活现成品。泉的意义在于对传统观念,传统艺术的否定,同时也将生活现成品提高到艺术层面对待,使艺术和生活界限模糊,扩大艺术发展领域。

  公共艺术:是艺术的一种具体表现手段,通过这种手段表现艺术本体的问题,公共艺术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景观环境,它更强调以文化价值为出发点而进行的艺术创作。公共艺术是联结公共、大众和艺术的一个特殊文化领域,体现了当代的文化精神,它所代表的不仅是一个文化概念,更是一种当代文化现象。公共艺术的创作重视与公众的互动,同时公共艺术作品的展示需要一定的空间,这样的空间为艺术的表现提供了表达的基础。

  时尚:时尚是介于艺术和商业之间的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一种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时尚这一概念产生源于西方工业社会时期上下阶层区分的要求,以及得到他人认同和追随,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安祖干和安全感的需求。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认为是时尚是对一种特定范式的模仿,是与社会相符的欲望的满足。时尚的特殊功能就在于,它能够诱导每个人都效仿他人所走的路,并可以把多数人的行为归结于单一的典范模式。

  形象性是舞蹈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审美特征。因为只有生动的、鲜明的、具体的形象才能使观众有审美的感知。任何艺术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来表现人们的情感和思想的,这是所有艺术门类共同的特点和根本规律。离开了艺术的形象,就不可能给人以美感。舞蹈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也同样在遵循艺术基本规律的制约。

  由于西方绘画艺术的审美传统强调内在主体性的客观因素,因此多采用科学的观察方法,测中表现客观事物的外贸形态特征。p81

  下一篇:2019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故事片导演创作线中外美术史基础真题回忆

  一对一课程其他辅导课程文章导航知点学派短信咨询考研课程预约辅导一对一报考咨询新祥旭知点学派考研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