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斯曼(Halsman,1906-1979),美国摄影大师。他的黑白肖像摄影,达到摄影艺术的高峰,成为世界摄影的典范。

  哈尔斯曼1906年生于欧洲的拉脱维亚首府里加市,青年时代的哈尔斯曼,曾在德国的德累斯顿学过三年电气和机械,并开始对摄影产生兴趣。1930年,他居住巴黎,开始从事摄影工作。

  1940年,纳粹侵占巴黎的前夕,他在爱因斯坦的帮助下,带着一只箱子、一架照相机,逃难到了美国。此后一直定居在纽约,直到1979年6月逝世,享年73岁。

  哈尔斯曼博学多才,思维敏捷,能言善辩,懂得英、法、德、俄、西班牙、拉脱维亚和拉丁等七种语言。他的人像摄影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术,在美国摄影界享有很高声誉。

  1945年,任美国杂志摄影家协会的第一任主席。1958年,被美国《大众摄影》杂志推选为世界十大摄影名家。他精通心理学,擅长拍摄别具一格的“心理肖像”照片。世界许多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曾出现在他的镜头里。

  美国具有影响的《生活》杂志,在1942年到1970年之间,选用哈尔斯曼拍摄的肖像照片做封面,达101张之多,创该杂志出版以来最高记录。他为斯蒂文森、爱因斯坦和斯坦贝克拍的肖像,曾被印制在邮票上大量发售。

  哈尔斯曼说:“对我来说,摄影可以让我有种想去死的感觉,也能充满着无尽的乐趣。使用镜头去尝试捕捉那些扑朔迷离的真相时常是很累人的活儿。而使用想象去创造一个原本不存在的画面像是个有趣的游戏。

  当我观察达利的作品时,这样的游戏乐趣尤为强烈,我也很享受。我们就像彼此的帮凶,当我有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想法时,我会去征求他的意见,并将他作为我摄影作品中的英雄人物一般对待。这种交错的刺激感一直在持续。”

  在40年代初哈尔斯曼遇见了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和版画家萨尔瓦多·达利,达利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和想像力的艺术家,以探索潜意识的意象著称。1982年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封他为普波尔侯爵。与毕加索、马蒂斯一起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有代表性的三个画家。

  哈尔斯曼在达利的作品中找到了和自己相似的共同探求,使他得以在超现实主义这一领域内获得发展,创作了一系列不同凡响的照片。

  《原子的达利》是哈尔斯曼为达利拍摄的最有名的衣服照片,画面里的一切全都“漂浮”在空中(当然不是真的):画架用细铁丝悬挂起来,椅子由夫人举起,三个助手按口令抛出猫,另一助手负责泼水,达利同时跳起来,这个镜头前后反复拍摄了28次,持续了大约六个小时,才获得了一次成功。

  达利于1931年画过一副超现实主义的名画《永恒的记忆》,画中的钟表全部柔软得像画饼一样,哈尔斯曼以这幅油画为基础,把其中一只搭拉在桌面上的表改为达利的肖像。

  达利向来钟爱自己的胡子,他曾经说过:“很多美国人在夏天到西班牙来探访我,他们是想看我的画吗?其实并非如此,他们只是对我的胡子感兴趣。人们并不需要一个伟大的画家,他们只需要一对漂亮的胡子。”

  而这对漂亮的胡子,也给了哈尔斯曼无限的创作灵感。于是,前后大约花费了两年的时间,达利和哈尔斯曼创作出了一个系列作品《达利的胡子》,这是两撇超现实主义的胡子。

  和达利的合作让哈尔斯曼的事业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自己对超现实领域的表达也从未停止。

  作品《救救柯克多》看起来颇为玄妙的照片,只要倒过来看,就可以发现他的拍摄的秘密,原来两个人都是躺在地上做成这种姿势的。

  菲利普·哈尔斯曼的一生拍摄的作品几乎都离不开人,拍摄不同的名人可能是他摄影强有力的推动剂,他不在乎过多的技巧,提倡用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探寻拍摄对象的心理或者实现自己思想的表达,摄影是他艺术表达的工具。

  我们在研究人像摄影如何用灯的时候,我们要考虑的是:“灯光不仅仅是为了把人脸照亮,而是要用光线来强调人物的个性和气质。也因为身份、性格、性别的不同,我们更需要对人本身有足够的了解。这可能就是为什么说人像摄影师要能有调动拍摄对象的能力。

  劳伦斯·奥利弗以演莎士比亚剧而闻名于世,费雯丽是40年代巨片《飘》的女主角,这是夫妻二人的合影

  哈尔斯曼一生中拍了许多的人,他不会固定的用一种方法拍摄人物肖像而是为了反映人物本身采取不同的方式,所以他拍摄的人各式各样。大家熟知的很有意思的就是一组关于“跳跃”的照片,人物在蹦跳中为了保持身体的平横,往往会忘掉平时外在的“包装”,露出她天真活泼的本性。

  阅读哈尔斯曼的照片,你可以真正理解这一点:生活、死亡以及复活都是世界的心跳,不间断的、无穷大的以及可以听见的,都在表层的下面。正如他于1972年的《视觉与洞察》一书中,是这样描绘他的拍摄对象艾伯特·爱因斯坦:

  “如果一张人像不能体现人物内心深处,那它不是一张真实的肖像,只是一张空洞的画像。因此我的肖像主要目标既不是构图,也不是光的摆布,也不是在有意义的背景前表现主题,更不是新的视觉图像的创造。所有这些要素都能使一张空的照片成为一张视觉上有意思的图像,但是要成为一幅肖像照片必须捕捉人物的本质……这就是肖像摄影中主要目标也是高难度的。摄影师探究的是内心最深处,镜头只能看到表面……”

  他在自传中这样写道:“我在生活中进行摄影,所最感兴趣的就是人。一个人在一生中是不断变化的。他的思想和气质在变,他的表现方式以致他的外表也在变。这样我们就遇到了肖像摄影中一个极为麻烦的问题:如果一个人的外表是由无数个不同的侧面组成,那么在这中间我们究竟应该捕捉哪一个呢?对我来说,回答永远是那个最能充分显示他内心和外表的侧面。这样的照片才能称之为真正的肖像照片。无论是今天,还是一百年后,一张真正的肖像照都是一个内心和外表的真实写照。”

  注:本文如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谢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emc易倍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