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c易倍体育记者:去年3、4月间,社交媒体推出了“了不起的古典乐”计划,你作为单簧管演奏家,与钢琴家陈萨、大提琴演奏家秦立巍、小提琴演奏家宁峰,以及中国爱乐乐团等一流演奏家与乐团入驻。科普古典乐常识、推荐古典乐现场、演奏喜欢的古典音乐曲目。一年过去了,你有哪些感想可以与我们分享呢?

  王弢:我最近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古典音乐家,都入驻到了不同的平台。在新媒体不可逆的趋势下,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舞台,也意味着个性时代的到来。

  以前演奏一些作品,你可能需要有场地、时间、有经纪公司帮你运营,还要有稳定的演出频率和很高的演出水平,甚至要有比赛获奖,你才有机会去向大众展示自己的音乐,但现在不管知名与否、成功与否,都可以全面开花。

  对我来说,我反而更想分享的是生活,一个从事古典音乐工作的人怎样生活。因为我的音乐已经在舞台上呈现给大家了,在社交媒体上我就侧重于把音乐和生活作为两条轨道并行呈现。我认为一个音乐家的生活,有时候比一个音乐家呈现出的音乐更有趣,因为通过学音乐改变了一个人对生活的理解,这样的分享也许会给人更多的启迪:哦,原来学音乐的人可以这样去看世界,学音乐的人是这样去对待生活的。

  记者:有评论家认为,我们谈一个新生歌手,也许只有少数人知道,但谈莫扎特、贝多芬,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不是可以理解古典音乐更容易去推广,更容易被接受,我们在谈论古典音乐该如何破圈时,其实古典音乐早就破圈了?

  王弢:不能这样看。就像我们都知道亚里士多德、孔子,但不是每个人都懂哲学,每个人都读《论语》,我们都知道庄周梦蝶,但是每个人都读过《逍遥游》吗?不一定吧。有人知道莫扎特,有人知道贝多芬,但他们并不知道莫扎特创作了什么样的一个作品,或者说贝多芬为什么成为了音乐的巨人,我们对大师的名字如数家珍,也知道其著作等身,但不代表古典音乐更容易推广,我觉得这是另外一个概念。

  这些年,虽然平台变得越来越大,但其实古典音乐正在缩小自己的受众群和圈子,因为听古典音乐是需要有审美门槛的,它需要学习。而现在这个信息碎片化时代,专注的、深度的学习已经变成了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所以,我觉得古典音乐其实没有破圈,只是现在更多人在不同的平台演奏古典乐器,希望通过不同的触角,让更多的人慢慢反向去发现,这乐器背后还有一个古典音乐的艺术存在,从而试着去了解它。

  王弢: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懂得生活中的真善美。古典音乐是非常抽象的一种艺术,柴可夫斯基说过:音乐能让人体会到肃穆和静谧。每一天,当我们困在繁杂的工作或者起伏的情绪中,往往会忘记自我关怀和照顾心灵。可如果你拥有了一个艺术门类的滋养,就能在繁忙的生活当中得到一个休息的时刻,一个跟自己对话的时刻。于是,你此刻窗外的夕阳,就不再是你每天下班都看到的这轮落日,你会发现今天的夕阳,明天就不复存在,你懂得了珍惜、欣赏:原来一个人活在当下是多么的美好!这就是艺术教育的意义——寻求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命的歌颂,对生活更多一点宽容、理解,它最终让人体验到的是内心的平静。

  记者:新媒体与新技术加速了古典音乐的大众传播,但在“最后一公里”撬动大众消费市场,解决古典音乐商业化方面依然是一道难题,对此你有何见解?

  王弢:古典音乐就是一个小众市场,分众是更精细化的一个必然走向,让不同的人在自己的喜好当中去享受快乐。你喜欢摇滚乐,就在摇滚乐中释放天性,我喜欢古典乐,就在古典乐中去解构生活哲学,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喜欢的领域找到自己。所以,不一定每个人都要听古典音乐。

  但是,不管你是喜欢哪种音乐,或者何种绘画,都得喜欢一点儿艺术,因为有时候工作繁杂,学业压力,难免情绪低迷,在艺术的审美当中,你可以让自己得到片刻的放松,慢慢去释放那些沉重,让自己过得更轻盈一些。明代张岱曾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言外之意,人还是得有一个喜好,因为你喜好,你可能去追求这个门道当中至深至高的道理,你就变得更纯粹,更专注,更享受与自己独处的时光。

  不可否认,当今全球的古典音乐正在商业化,我觉得商业化是一个中性词,它只是某种艺术种类被不同的渠道放大以后的结果。有的艺术可以更艺术化,有的艺术可能更商业化,不是每一个艺术或者艺术家都要追求商业化的,所以不一定要把艺术商品化作为终极目标。

  只要把艺术作为绝望时的一把钥匙,或者说心里的一份惦记,在苦闷、困顿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尝试一下认识艺术?艺术需要的普及,是需要更多人了解艺术的美,并深深地相信艺术能带来更多的力量,而不是一定要商业化,这是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