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界: 1、朱光潜:意境是诗人主观情感 和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 术境界。 2、李泽厚:意境不是一般的平庸 的情景交融,而是具有某种高度、 深度,具有某种本质真实的情景交 融,也就是说是一种典型形象。

  1、什么是意境?有人把我国对意境理论 的观点分为情景交融说、典型形象说、 想象联想说、情怀气氛说四种,你的看 法如何?

  5、简述李贽的童心说。 6、西方美学史上对审美还原的认识。 7、如何达到审美的还原?

  美学意义上的美,不是日常意义上的美 或漂亮,而是事物所呈现的另一种样态, 中国美学常用“意象”、“意境”、 “境界”等词来指称,是一种境界美。

  意境的特征:它既是直接的,又是间接 的。既确定又不确定,既是形象的又是 想象的。因此,它才具有特定形象的直 接性、确定性、可感性,又具有想象的 流动性、开阔性、深刻性。

  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须得屈原 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 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 心,所谓“得其环中”。超旷空灵,才 能如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 可寻,所谓“超以象外”。 ——宗白华《美学散步》,65页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观物 审美和艺术的 最终目的是展现 宇宙万物(包括人自身)的本然的存在 样态。

  胸中空空洞洞,无一点尘埃,丘壑 从性灵发出,或浑穆,或流利,或峭拔, 或疏散,贯想山林真面目,流露毫端, 那得不出人头地。

  审美还原不仅表现在特殊的美学观念上, 而且表现在审美感兴、审美意象、审美 境界和艺术形式中。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 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 以思,其民困。”

  在电影、舞台美术中要善于利用虚实相生的 处理,表现出一种典型环境的深远意境。

  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 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 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 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 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将比兴说、意象说、诗味说进一步融合起来, 从本质上揭示意境范畴的是皎然。

  他认为诗歌韵味是超越于文字和诗人形象之上 的。“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 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

  儒家之神是 以形写神,法度 严整,由形显神, 形神兼备。如杜甫 的诗、颜真卿的 书法、皇家园林等。

  道家之神 超出朝廷的法度, 超越世俗的习规, “拙规矩于方圆, 鄙精研于彩绘”。 如张旭的狂草、 陶潜的诗歌等。

  对现代人是否有必要迷恋于本源性 的生活境界的问题,不是一个经济学的 问题,而是一个情感问题。现代人的 “还乡病”,更多的是出于人类对现代 文明的情感上的不适应,出于人类在情 感上对本源性的生活境界的依恋。

  才有可能回到真正的“事物 本身”,才有可能将人们从 喧嚣混杂的日常世界还原到 诗意般的本然境界。

  诗的意境,不仅只有抒情因素,其他 因素,如戏剧的、叙事的因素也能融 化进来。只是,这些戏剧的、叙事的 因素,在诗的意境中都被抒情化了。

  诗要有韵味,而韵味产生于意境。 “韵”,本来说的是声有余音,运用于 艺术,说的是有余意。诗味就蕴涵在这 “余于象”的“意”中,而不在直接意 象中。

  一、什么是意境? 四种不同的看法: 1、意境是情景交融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 2、意境是艺术典型形象独特的存在方式。 3、意境是一种与作者或读者有关系的概

  1、散文家杨朔:在散文创作中追求 “诗”一样的意境。 2、张庚:“剧诗说” 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就是“剧诗”。 主张新时代的戏曲应注重剧本创作。

  3、宗白华:比较重视文艺作品的欣赏、 鉴赏过程。既不是情景交融,也不是 典型形象。而是读者、欣赏者在接受 了文艺作品的形象之后,加上自己的 联想、幻想、想象,这样一种过程所 产生的所有意象的总和。

  意境存在于画面、形象、符号及其生 动性或连续性之中,它是特定的形象 及其在人们头脑中的全部生动性或者 连续性的总和。通俗地说,就是特定 的艺术形象或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 艺术气氛以及它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 术联想或幻想的总和。

  真正的文艺欣赏,绝非肤浅地寻绎 出作品的主题思想,而是要深深地为作 品通体光辉和总体的意境氛围感动与陶 冶,甚至进而为对于作者匠心的参化与 了悟——在一片恬然澄明之中,作者与 读者的灵魂在宇宙生生不息的律动中对 话,在一片灵境中达到心灵间的默契。

  真正饱蕴意境的佳作,能给欣赏者以双重感应: 形骸俱释的陶醉和一念常醒的彻悟。

  一方面把古希腊人作为完整人格的典型, 批判近代文明将完整的人格拆散为残缺 不全的、孤零零的碎片;

  李贽的“童心”是在强调物质要求基础上的、 未受儒家教义道德浸染的、从心底流出的真情 实感。是当时资本主义萌芽,要求个性解放、 追求真诚人生的表现。“童心说”作为文艺美 学观,其中心是提倡文学艺术要表现真情实感。

  由“童心说”发端,明中后期,以李贽、 徐渭、汤显祖、公安三袁为代表形成了 以“俗”为美的新境界。

  人的一生始终存在的愿望就是回归 故乡——寻找一个精神家园。哲学也好, 诗歌也好,都是人类返归家园的渴望、 探索。 ——叶朗

  emc易倍体育

  审美体验不是一种建立在日常体验之上的超越体验, 而是对日常体验的还原——将人的生存体验还原到它 的本然样态。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境界,都生活在有一 定意义的境域或意境之中,也可以说都 诗意地栖居于一定的境界中,亲自经历 和体验着自己的意境,所谓“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

  司 空图(《二十四诗品》)对意境的重 要贡献在于他对意境层次的深刻体悟和 独到研究,他提出:“象外之象”、 “味Leabharlann Baidu之旨”,从而见出诗境的不同层 次。

  严羽(《沧浪诗话》)以“兴趣说”将 司空图的“象外之象”加以进一步发挥 和完善,使之成为一种专门化的对诗的 审美追求。

  人生境界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原始的天人合一; 第二个层次:主客二分; 第三个层次:“高级的天人合一”

  从整个历史发展看,形成意境类型主要 有四条线、由作者的性质决定作品的意境。 2、由文体的性质决定意境的类型。 3、由时代的性质决定意境的类型。 4、由自然方面性质决定意境的类型。

  我国的意境说,从历代讨论“开山的 纲领”的“诗言志”开始, 就始终将从感性 世界向理性世界 和情感世界的拓展 作为自己生命意蕴 之所在。

  刘勰为意境范畴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 论基础。他首次将“意象”概念引进文 艺理论,提出“窥意象而运斤”的美学 命题,标志着艺术审美理论发展到了一 个新的理论水平。

  一、虚实相生的取境美 文艺作品对社会 的本质揭示得越 深刻,概括的程度 越高,其境界越 高、大、深, 其美学价值也就 越大。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掳己,而外足 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已焉者意 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 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有形发未形,无形君有形”,首 次以明确的语言标举出意境的三个层次 即有形、未形和无形。

  诗人达情时要先存有一种“写景之 心理”,即要善于把抽象的情思转化为 形象的景物,将“情语”变成“景语”。

  “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 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 口出是也。”

  王国维的意境探索达到中国古典文 艺美学的新高度,标志着传统意境论的 完成。

  中国古典美学的最高范畴是“道”, “道”既有时间上的“古”的意思,也 有逻辑上的“本”的意思。

  这种还原为“自然” 的艺术,叫做进于 “道”的“艺”,即具有美学意义的艺 术。

  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 投诗赠汨罗。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