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的产物,一直是意识形态的言说工具。对要想看懂艺术作品、理解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思想,而又没有功夫去研究艺术家背景信息的观众来说,最直接的一个办法是阅读艺术品旁边的介绍(艺术快餐)。

  一些美术馆、画廊在艺术家作品附近有一个信息性的介绍。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来诠释艺术家和他们创作艺术时的状态。

  比如艺术家经历过一些不幸的事件,那种悲伤、压抑或无奈的感觉可以通过他们的艺术来传达。

  1937年西班牙内战时期,西班牙法西斯的一支空军袭击了巴斯克人的城市——格尔尼卡,导致一千六百多人遇难,全世界为之震惊。

  西班牙艺术家巴勃罗·毕加索以一幅油画《格尔尼卡》表达了对这场屠杀的愤慨。僵直的线条、令人惊悚的噩梦般的绘画有力地象征了战争的残酷性。

  人们对看不懂的作品都统统称之为抽象作品。抽象这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它是一种思维的过程。(这里就不去做具体的讨论分析)

  抽象的反意是具象,观众在欣赏具象作品时可以毫不费力,一下就可以认同这件作品,人们还可以欣喜地发现画中不言自明的丰富意义——“它讲述了一个故事、它模仿了再现了一幅真实的场景或事物”。这是一种用直觉来欣赏。就好像你在听一首歌,人们很容易的从歌词当中理解到这首歌所表达的情感、内容。

  而抽象作品就像没有歌词的乐曲,当人们无法从歌词中直接获得内容时,就只能用心的从音乐、从节奏中去感受作品所要表达情感、故事。

  这种情况下反映的不是艺术家的技法是否纯熟,重要的是艺术家对情感演绎的是否细腻、是否淋漓尽致。

  大多数观众在欣赏抽象作品时,第一反应是不理解看不懂,只有一部分观众能从中体会到作品所带来的感受,从而发现作品最终价值。

  拥有这种感受的观看者不只是简单的欣赏,他们将自己的直觉和作品结构化的形式构图、色彩或造型结合起来进行反思,只有在经过二次思考处理之后,才能产生体会性、移情性和理解性。

  它们不是直接地、外在地呈现在这些抽象作品之中,而是必须由有艺术修养、感观敏锐的观众对作品本身作出充分反应之后,将自己的情感、思绪投射进作品。这种感受属于“不断反思的”的效果。

  相反的,具像的作品不存在“反思的”效果,这些作品让观众享受无需反思的结果。作者通过细腻的手法、精湛的工艺为观众事先消化了艺术,提供了理解作品的“捷径”,免去观众努力去了解艺术史、了解艺术家背景、免去了再思考。

  旅美跨界艺术家,时尚设计师,策展人;一九九二年旅居美国纽约,进修于纽约艺术学生联盟(Art Students League of New York);曾任职Jones New York. Anne Klein.Nine West等知名服装品牌设计师;现为纽约当代艺术中心亚太区执行总裁、美国亚洲美术家协会秘书长、CREAFLUX CREATIVE USA LLC首席艺术总监、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客座讲师;多次参加国际艺术展及个人画展,作品被多国收藏家收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emc易倍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