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阴城乃历史古城,其兴建格局严格按照旧制而建,县境东西广,县城东西长,呈龟背形状城池。城内街道对称,胡同星罗棋布,俗称“汤阴县龟背城,六门四马道,九街一路三十六胡同。”

  汤阴县城始建于唐武德四年(621),旧时分外城、内城。外城圮时无考,内城墙毁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整个城区呈长方形,东西长1250米,南北宽750米,古城墙底宽30余米,上宽10余米,高10米余,旧护城河底宽7米余。城区地势中间高出四周3~4米,分六个城门,有东西2门,南北4门,即大南门、小南门、大北门、小北门。又分称向水门(东门)、映山门(西门)、连道门(大南门)、瞻淇门(小南门)、迎恩门(大北门)、栱辰门(小北门)。如此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龟背形,东为头,西为尾,南北四门四只脚,旧时东门外南北有两口水井,传为神龟的眼睛。城区的街道胡同布局,亦按龟背形设计建造,构成一块块方格,主街道东西大街位于明清县衙(今县人民政府)前。县衙居城中稍西,街道以县衙分称东上街、大南街、大北街、西上街、小南街(今岳庙街)、小北街(今甜水井街)、学街(今文化街)、官墙后街(今政法街)、育贤(古音)街。大南街与大北街对称,过东十字路口相通;小南街与小北街对称,过西十字路相通;小南街与大南街东西对称,过育贤街丁字路口相通;小北街与大北街东西对称,过神路(古名)丁字路口与官墙后街相通;神路与缑家胡同对应;官墙后街与学街对应;东张家胡同与苏家胡同对称,西唐家胡同与卢家胡同对称;东西两区的胡同又相对称等等。这种小巧玲珑、布局严谨、街道规整的县城在中原地区及全国也甚为罕见。

  民居中以传统式四合院民居居多,其中保留传统风貌的有甜水井街唐家胡同中的唐家大院、文化街张家大院、东大街的张家大院、大北街的苏家大院等,其布局或为“四进四合院”(俗称九门相照),或为“三进四合院”,多为清代康熙、乾隆、嘉庆年间所建。

  汤阴古城历经数代修缮,城高墙坚,自解放战争炮火轰开一角始,解放后陆续拆除,至文革,县境内地面以上古迹除主席途经汤阴下车欲视察之城内岳飞庙外,此外如周文王羑里城,岳飞先茔,扁鹊庙等等几乎悉数毁灭殆尽,残碑断碣,已是难得.更多古迹则是彻底夷为平地,荡然无存.但城内仍有民居街巷顽强保持旧貌,至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

  时间到了1993年10月~2003年10月,汤阴县又于老城区彻底拆除五条街一条路(神路)中临街传统市房、店铺和民房建筑,地段总长13202米,房屋13198间,拆除建筑面积223482平方米,清一色改为临街二层商铺,建于清代的汤阴火车站亦同遭拆除改建.自此,除了城内岳飞庙内方寸地,不独传统店铺不复存在,古汤阴城旧貌最终彻底颠覆。emc易倍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