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c易倍体育4月1日上午,日本正式公布新年号为“令和”,该“年号”出自日本诗歌集《万叶集》中的“初春‘令’月、气淑风‘和’”。

  年号也是高考文化常识常见的考点,相关知识在此:讲个题庙号、谥号、年号的区别

  据报道,今年中央美术学院的艺考考试题目侧重于试题的内涵与外延,增加了逻辑思考类型的题目,出现了考察学生的推理、类比能力的数学题;以及考察“科技感”的创作题,比如要求考生根据想象画出一件衣服在失重条件下的状态,“想象人类已在月球上建立栖息地,你在其中生活状态以及会发生的情节”。

  近几年,公众明显感觉到,国内各种艺考的标准和难度增加了。一方面,各艺术院校艺考对高考文化课成绩要求有显著提升,艺考生不再享有“超低分录取”的“特权”;另一方面,对艺考专业课的考察也不再局限于所谓的“专业”本身,体现了越来越综合的要求。

  对艺考的要求变严苛了,反映出高校对艺术生培养的认知回到了正确轨道:艺考是为国家培养艺术专业素养过硬的人才,而不是所谓的捷径、敲门砖。

  在我的高中时代,艺考在周边亲友眼中,还是条成绩差的学生试图进名校的“捷径”。当时,有的学生刚上高一,家长就预感到,通过“硬碰硬”的文化成绩去高考战场厮杀,学生胜算不大,于是早早给他们定下了艺考战略,比如报接近“全封闭训练”的美术班、声乐班。

  在应当好好学习高中综合科目的日子里,班级里已经没了那些艺考生的身影。他们不是在画画,就是在准备去画画的路上,文化课学习都是临阵磨枪、敷衍了事。

  后来,中间一些学生的确靠着两三年的艺考特训,进了名牌大学的艺术学院。但他们大学四年的学习,逐渐显现出短板——当初靠纯“技术集训”的艺术功底,仿佛是严重缺乏营养的土壤,导致他们在高等学府深造中感到极其吃力。而到了求职应聘时,相较其他综合学养好的艺术生,也明显缺乏竞争力。

  凭着侥幸心理躲开文化课要求,挤进了名校,却未能让自己付出多时的努力换得专业上的进益,以及更好的人生发展。这对艺考生个人得不偿失,也浪费了高等艺术教育资源。

  打破固有偏见,撕掉艺考生的“专属标签”,提高对他们的准入门槛,扩展培养维度,有助于造就更多创作优秀时代作品的艺术家。

  如今,“成绩差”已不是艺考生的代名词,我在工作中接触到了一些出身“尖子班”的学生。他们出于对艺术的热爱,义无反顾地报考艺术院校。比如导演系学生拥有出色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在校期间就创作出很棒的剧本故事;而有的报考美术系的学生,由于具备浓厚的社会观察意识和人文素养,他们的画作展现了更深刻的人文关怀。

  无论从公众认知还是考试方式的革新上,艺考应当拥有和普通高考一样的水准和要求,不应该是躲避文化课考试的“划水工具”“逃难所”,而要真正成为选拔艺术好苗子的竞技台。

  在英国游玩的后期,我感觉自己患上了一种“病”。病症大体表现为,见到博物馆就口干舌燥脚跟软,在博物馆里走三步就试图寻觅一条长凳。病症随所逛博物馆个数增加而加重。

  直到上网查询,才了解到我这病并非无中生有,乃是“博物馆疲劳症”。这可不是我生造的词,早在1916年它就被一位名为本杰明·吉尔曼的研究者正式提出。

  这种病的表面症状是因精神或体力消耗而导致的极度疲劳,而深层风险来自于对展览的兴趣减弱甚至消隐。恐怕这个同病相怜者也被博物馆折磨得七荤八素,公然写道“博物馆疲劳是一种公认的不幸,迄今为止已经被安心地默认”。

  许多顶尖的博物馆在被列入旅行计划中必打卡之地时,也因为无法满足游客期望而遭到诟病。《电讯报》的旅游版编辑奥利弗·史密斯能一本正经地给你列出21个“讨厌博物馆”的理由,太无聊、太沉重、太嘈杂……最后他总结道,“许多人从进入博物馆那刻起就开始逃离”。

  不得不承认,当你面对一屋子白得晃眼的古希腊罗马雕像,走过三个展馆,周边围绕的依然是黄金铺面华丽硕大的古埃及棺椁时,第一次接触它们的激动心情只会荡然无存。面对简略提供“陶罐,土耳其,公元前××年”几个信息的标签,你不禁开始发愣,自问为何要在此地遭受此罪。

  对此批驳,博物馆也许要大叫冤枉。本来,它的诞生得益于私人收藏家的大发善心。1683年,一批私人收藏的自然历史珍品被捐赠给牛津大学,并向公众开放,才开辟了公共博物馆的历史。从此,它要兼具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等诸多职能于一身。

  如何让博物馆独特、有趣又好玩?这恐怕是全世界博物馆管理者共同发愁的话题。远的不说,即便最近最会玩儿的故宫博物院,别出心裁举办了一次上元灯节,还是收获了不少群众的“口水”——压弯身子接地气,却打破了不少人心中的“白月光”形象。

  在《》专栏作家霍兰·科特看来,数字化时代,人们依托书本便可获知万物,因此参观体验必须是个人的。为此,21世纪的博物馆必须找到如何“讲述”的方法。这可能需要特别的策展技能,例如更具想象力的故事来穿针引线才行。

  在英国,尽管有大英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博物馆界的“大佬”压阵,但给我留下更深刻印象的反而是一些独具个性的“小馆”。

  牛津大学的皮特河博物馆可能是最不走寻常路的博物馆。里面的展品并未根据司空见惯的年代或地域进行分类,而被归类于有趣的专题,比如“人类的动物崇拜”“如何对待死去的敌人”“巫术用品大全”。

  博物馆整体空间不大,但藏品富足。在密如丛林的玻璃展柜里,你只能侧着身在其间行走。橱窗里,来自五大洲的收藏品热热闹闹地挤在一起,在非洲水牛头骨旁,就是一件来自亚马逊丛林的动物图腾面具。在刻有繁体字的中国罗盘边上,就是阿拉伯航海和朝拜所用的星盘。

  在这些展品间徘徊,橱窗前的我开始思考,尽管人类的祖先早已在几亿年前四处漂流,各自在新的陆地兴起自己的文明,但这些关于生命、爱情、死亡、战争、未来等共同文明的印记在同一个橱窗里,提醒着人类,无论来自何方,都属于同一个地球。

  而精心设计之下,依托真实历史背景的游览线路,也可以变得好玩有趣,引人入胜。被英国人民评为最酷城堡的华威城堡里,我体验了一次“中世纪黑暗地牢探险”。在一个化妆成《爱丽丝漫游奇境》里红桃皇后手下卫兵的女孩带领下,我们一行人走进拥有上百年历史的幽深黑暗的地牢。负责“惊吓”的工作人员利用混杂着邪恶、血腥和诡异的场景和道具,不遗余力地演绎了一出出黑死病、解剖学、巫术、法庭辩论和砍头等实景剧目。

  一些以虚构故事为主题的博物馆,更有天然的故事吸引力。位于贝克街的福尔摩斯博物馆汇聚了全世界各地的福尔摩斯迷。他们在嘎吱作响的楼梯上走过,看着柯南道尔笔下的每个细节被妥善地安置到屋子里每个角落,舒适的沙发,散发着光泽的小提琴、墙壁上的枪眼……甚至在阁楼都能寻获积满灰尘的旅行箱。灯影摇曳间,我不禁和19世纪的读者们一起相信,福尔摩斯曾是一个切实存在的、活生生的人。

  近几年,中国也掀起了一阵“博物馆热”。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铆足了劲儿,成为“网红打卡地”。但有点遗憾的是,仍有不少地方城市的博物馆还是滞留在展示和教导阶段,缺乏互动和交流。

  也许无论是博物馆的策展人,还是普通游客,都可以回归到这个问题——当我们在逛博物馆时,究竟想要什么?显然,我们跋涉万里,满怀期待,并非只为打卡,更不想失望而归。我们希望更清晰地确认,每一个历史建筑、每一件历史文物背后,必然有一个属于它自己的故事。只有感觉足够亲近,才能让我们绘制属于自己的人类故事。

  专业选手的突破可以激励更多业余选手,而业余高手的追赶则提醒着专业选手不要松懈。顶尖选手的进步,从来都离不开运动项目厚实的群众基础。

  在上周末进行的徐州国际马拉松赛中,中国选手多布杰以2小时10分31秒的成绩夺得冠军,并创造了中国男子马拉松近11年来的最佳成绩。这个成绩,让多布杰顺利入围下半年将举行的多哈田径世锦赛,也达到了2小时11分30秒这一东京奥运会准入标准。同在上周末进行的无锡马拉松赛,超过700名选手在全程马拉松中跑进3小时,同样创下纪录。

  2015年以来,国内马拉松赛事数量及参与人数大幅增长。据中国田径协会今年3月公布的数据,2018年800人以上的各类马拉松赛事达到1581场,赛事数量和参与人群都步入稳定增长阶段。越来越浓厚的马拉松运动氛围,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马拉松选手成绩的提高。在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上,赵长虹、张德顺、多布杰等中长跑选手均收获佳绩;2019年,多布杰、李芷萱等选手在马拉松赛道上取得突破。

  近年来,业余高手的水平也在持续进步,训练、恢复等环节更加专业、科学,其中的佼佼者更是有机会向专业选手“施压”。不少国内赛事中,业余高手与专业选手跑得难分难解,逐渐成了常见的场景。

  对很多运动项目来说,专业与业余并非隔离,更非对立,马拉松项目尤其如此。在马拉松项目上,不少世界级选手从群众选手中脱颖而出,强化训练,步入职业。专业选手与业余选手可以相互促进——专业选手的突破可以激励更多业余选手,而业余高手的追赶则提醒着专业选手不要松懈。顶尖选手的进步,从来都离不开运动项目厚实的群众基础。

  传说一千多年前被唐太宗殉葬的《兰亭序》真迹出现了?据中新网报道,近日,某公众号发布了一篇文章称,经过量子文物鉴定仪的检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被发现了!

  按照该文章介绍,量子文物艺术品鉴定仪居然可以准确到年份,连哪一年的纸都能鉴定出来。由此看来,全世界文物界最为头疼的鉴定问题,终于被彻底解决了。但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却遭到了很多网友的吐槽:什么量子,不要是骗子吧?有人嘲讽地说,量子鉴定仪是否鉴出了王羲之留在《兰亭序》上的指纹?还有人戏称,有的量子鉴定仪不是号称能精确到天吗?那我找本几十年前的日记让它给我算算,到底是哪天写的?还有网友质疑米芾的题字:写得这么难看不说,这句话原是欧阳修《集古录跋》里的题跋,怎么会在这里?更有一些网友发现,就在《兰亭序》“真迹”出现的当天,与会者们还鉴定了许多民间收藏的名人字画,比如陆机、吴道子、黄庭坚、米芾、董其昌,还有武则天、李世民、赵佶的字画等等。最后经过量子检测,这些作品都是“真的”!原来英法联军在圆明园烧的,侵华日军十四年里抢的那些文化瑰宝,跟这些比,都是些小意思了。

  量子物理学和艺术品鉴定有什么关系?爱因斯坦等天才物理学家们或许也没想到,它可以被创造性应用到文物鉴定领域。其实,所谓的用量子技术鉴定文物艺术品的“局”已不是一年两年了,只不过马甲在不停地换。前几天,就有“中国古陶瓷量子检测研讨会”在京召开,而早在2017年11月18日,所谓的量子文物艺术品鉴定仪新闻发布会也在北京中古华通公司总部“隆重”举行过。与会捧场的有“北师大瓷器捐赠事件”当事人邱季端,还有已从国家博物馆退休的雷从云“先生”等人。雷从云此前曾力挺雷人博物馆冀宝斋,只不过其后冀宝斋被河北省关闭与整改,原因大家知道的。

  多位文物鉴定专家则直斥那次发布会为“闹剧”,并颇为愤慨:“如此领先世界的重大科技成果,经过合法有效的科学鉴定了吗?”量子科学至今在全世界都还仅是探索试验阶段,并且量子是微观物理学,跟时空无关。所以有人说,所有有关量子商业性的东西都是假的。

  如今的有些人真会玩,玩够了纳米技术,开始玩量子鉴定了。当年纳米概念一出,那是遍地纳米应用和产品,如今量子概念一出来,估计又可以风行全球!骗子从来就喜欢蹭热点,各种傍前沿科技的骗术与伪科技也是与时俱进,说不定不久的将来还会出现AI鉴定、石墨烯鉴定呢。所以,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人们也真得睁大眼睛,千万别让高科技掩盖下的骗局给骗了,可别让赝品搭上了伪科学的顺风车。

  3月24日,一年一度的“武大樱花节”,再度引发了一场不小的舆论波澜。当天,两名游客结伴前往武汉大学观赏樱花,其中一名游客穿着看上去是和服的衣物。结果,在入校时遭遇了保安的阻拦,进而衍生出了肢体冲突。

  事件爆发后,立刻在网上引发了广泛争议。争议的焦点,不仅在于游客与保安的行为是否恰当,更在于两名游客被禁止入校的理由。一方面,现场视频中保安的言论和警方接受采访时的说辞,指向了当事游客的穿着,似乎是因为他穿了“和服”才不得入校。另一方面,也有说法指出,是因为两人并未按规定预约入校,才遭到了保安的阻拦。围绕这几重争议,网民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事件真相、校规的合理性、文化包容性等诸多面向的问题,也在争论之中被搅成了一团,变得难以让人辩明事理。

  3月26日,武汉大学方面发出官方通报,表示两名游客其中一人进行了预约,但另一人并未预约,保安阻止未预约游客入校之后,双方发生了冲突,这才导致了事件的发生。这篇通报,基本上明确了游客方面的过错和保安的履职依据。但是,通报对“和服能否入校”这个争议性问题只字未提,仅用了“服饰得体”这一模糊表述,为相关争议留下了明显的“缺口”。

  对于这起事件,不论是在网上为母校积极辩解的武大学生,还是对武大规定存有疑虑的网民,在争辩时都难免热血上涌,在立场与情绪的驱使下盲目对立,而无法就事论事地把事件当中几个互相独立的问题分清。但是,争论不能被立场和情绪“牵着鼻子走”。在这场事件之中,公众关心的问题其实有三个:第一,保安驱赶两名游客到底有没有规章依据;第二,武大到底有没有“和服不得入校”的规定;第三,“和服不得入校”的规定,又到底合不合理。对于这三个问题,公众应以“一码归一码”的态度分别审视,而切忌将其混为一谈。

  武汉大学的官方通报,无疑充分地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因为其中一人并未预约,且两人为此与保安发生了冲突,保安阻止并驱赶二人,完全符合有关规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必要去苛责保安,冤枉了校规执行者。

  然而,尽管这两名游客在预约问题上确实理亏,“穿和服到底能不能进武大赏樱”,却依然是一个值得追问的问题。人们不禁要问:如果一名游客依规进行了预约,那么他就可以穿着和服进入武大赏樱了吗?这样的问题,至今都没有明确的答案。

  此前,有消息表明,武大曾在2002年的樱花开放期间,以文件形式出台过禁止“不允许在校内穿和服照相”的临时规定,然而遗憾的是,这一规定在今天是否有效,并未以书面形式得到武大校方的确认。与此同时,许多武大校内流出的微信截图都显示,武大工作人员确实提示过负责守门的人,对穿着和服的客人“不放行”。

  不论“禁止和服入校”的规定是否合理,这种极不明确,且并未以书面形式充分公示的规定,都是导致各种纠纷发生的“温床”。对武大而言,如果希望类似纠纷在未来不再发生,最好能将所有规定以书面形式正式固定下来,并主动公开,以便在纷争发生时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归根结底,在这件事中,我们既不该冤枉了忠于职守的校方保安,也不该忽略有关和服的规定问题。如果希望在争论后能有所收获,就应更多着眼于社会对外国文化的心态问题,而不是揪着几个细节,无休无止地“吵架”。

  3月25日,2019中国杯国际锦标赛3、4名决赛中国国家集训队与乌兹别克斯坦国家队的比赛在广西体育中心进行。最终,国足集训队0-1失利。比赛第36分钟,舒库罗夫右路盘带,韦世豪从侧后方倒地飞铲舒库罗夫脚踝,从慢镜头回放看,这显然是一个非常恶劣的犯规,红牌一点都不为过,但主裁判阿尔沙马力手下留情,只给了黄牌。

  输球又输人!韦世豪这脚铲球什么性质,经常看球的都能看明白:身后铲球,鞋钉向上,直踢支撑腿,冲人不冲球,这一系列动作都毫不掩饰地张扬着“主观故意”。倘若跳出足球竞技的解读框架,韦世豪的此番举动是火药型性格的典型表征。管控不了脾气、约束不住言行,今后的职业生涯想必会受到一定影响。当然,足球世界并不存在精神鉴定、性格筛查、心理测试之说,这是其科学属性欠缺的“落后”一面。但无论如何,故意伤人的恶行,不能隐藏在“职业体育的残酷性”的幌子下被轻纵。

  而韦世豪针对此事的两次态度转变,更是让许多人认为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比赛结束后在场边接受采访时,韦世豪并未第一时间就给舒库罗夫带来的伤害道歉,他表示,“就是一个犯规,我们差不多10多分钟没碰到球,就想战术犯规让比赛节奏慢一点,具体我也不知道他什么情况。足球比赛难免会有伤病和碰撞,我觉得挺正常的,但是也不是故意踢他。”直到新闻发布会结束后在混合采访区,韦世豪才表示,“诚恳地向对方道歉,足球运动员双腿非常重要,大家都不想受伤,这是大家的工作。”

  尽管我们说,足球从来不是什么绅士运动,看的就是两队的火爆对抗和激烈角逐。可即便如此,下重手、没底线,终究是有违道义、不被接受的。职业足球不是野球,前者自有其规则和底线在。如今的球迷也多不再纵容球员,无条件地为他们“撑腰”,韦世豪的恶意飞铲迅速招致诸多批评的声音,就颇能说明问题。想当年,郑智一脚不那么恶意的铲球废了西塞,尚且还被球迷黑了N年,韦世豪的职业生涯还长,他准备好迎接今后众多球迷的严苛眼光了吗?

  飞铲事件引起关注的背后,是这次中国杯比赛中国队国足集训队的惨淡成绩。两战全败一球未进,可说是逼近历史下限。究其原因,固然与人员不整、练兵为主有关,但更重要的,显然还在于其中有急于求成的心理作祟,试图出其不意却不想“自损八百”。仓促搭建的教练团队、不清不楚的“集训队模式”再加之卡帅临场指挥的稚嫩,所有因素叠加一起,最终压垮了国足此次中国杯之旅。

  在亚洲足球中兴之际,在泰国、越南足球光速崛起的背景下,我们却仍然茫茫然无所适从,依旧玩着功夫足球、“少林飞腿”的那一套,球迷的绝望感,岂止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那么简单。在这项名曰“中国杯”的友谊赛中,韦世豪的一脚名曰“战术犯规”的飞铲,失掉了脸面和幻想。

  其实,在韦世豪事件之前,异象频现的中国足球,本身就像是一个慌不择路的病人。一波反规律、反传统、反规则的“神操作”让人大跌眼镜,这种一把梭的赌博式押注,如今正在产生极其恶劣的后果。中国足球要想长久地走下去,健康地发展,多些事前的心理干预,多些专业的性格评估,多些针对性的情绪管理,这之后再来谈战术、谈胜负、谈未来。

  流浪大叔一夜之间成为全民网红,他叫沈巍,据说是某单位因病停职的工作人员。媒体起初报道这位流浪大叔时,他蓬头垢面、衣衫褴褛,但是他用非常流利的普通话讲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他满腹经纶,出口成章,熟读《论语》《战国策》《朱子家训》《尚书》《左传》等国学名著,金句频出。他自述,他因为坚持自己的理念宁愿流浪,也不接受外界援助,因为践行环保理念,所以选择以捡拾垃圾为生,自食其力。初看报道,不禁为他的这种坚持所感动。

  说实话,沈巍的爆红一改电商时代网红靠颜值或才艺出圈的规律。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有着理想和坚持的社会底层流浪者,一举成为顶流网红,这多少反映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对有知识的底层坚持者的尊重。或许这就是这次网红事件传出的积极信息——人心向善,同情弱者,敬重学问。

  然而随着事件的发展,越来越有着一种变味的感觉,猎奇和围观越来越成为事件的主流。特别是当这位流浪大叔成了顶级流量,全国各地网红争先恐后拍照合影,现场人山人海,堪比某一大明星的演唱会。而且这些人当中年轻人居多,我忽然觉得很讽刺、很丑陋。当然不是流浪大叔丑陋,而是那些争先恐后消费流浪大叔的人特别丑陋!

  当你们围观一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拾荒者用流利的普通话讲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时难道不羞愧吗?流浪大叔没有好的环境学习,却从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今天的语出惊人也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而有多少线上围观者是敬重他的好学精神,为理念而坚持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