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文博师引艺术展上,我偶然听到一名儿童指着画中的蜻蜓对他妈妈说:“看,它就像花丛中的‘小直升飞机’。”这就是孩子的眼光,天真烂漫,富有童趣。一朵云在大人眼中是一团水汽,在孩子眼中或许就是小人、大象,乃至一座城堡,而艺术作品,就是回归对孩子生命直觉的引导——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创造美。当一个孩子经常出入博物馆、美术馆,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的情感、气质、趣味与胸襟,间接地提升了审美,打破了思维局限,升华其品格,温润其心灵。

  现在不少孩子业余学习美术。有家长质疑学美术又不当画家,一点用都没有,此言差矣!学美术不一定要当画家,但是能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审美能力与趣尚;翻阅古今名人录,许多文学家、科学家、建筑师的成才之路都和曾经学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在绘画的过程中,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异常丰富。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想象是将外界事物重新组合后所创造出的新的形象过程,操作则是表现手段也是再现过程,绘画就是培养以上综合协调能力,这对孩子今后的学习与成长大有助益。不仅是书画,包括音乐与唐诗宋词,都始终以美涵养孩子的眼睛与心灵。音乐具有感化人心、塑造人心、拯救人心、鼓舞人心的作用。《论语•泰伯》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将音乐的学习视为教育的最高阶段。贝多芬也曾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级的启示。唐诗宋词能够引领孩子在家里、在户外发现美——“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感受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表达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说了这么多,以上均属美育的一部分。美育不单是审美教育,更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诸多近现代名人,对美育多有论述。徐悲鸿就曾倡导中华美育精神应该是《中庸》里阐述的“尽精微,致广大”。从小处说,美育是教育孩子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美。从大处说,美育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中华美育为文化自信筑基。王国维、鲁迅、蔡元培等文化名人,也分别从民族兴盛、文明赓续的高度发表过关于美育的文章。包括马克思,他也曾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综上所述,艺术是表达情感和审美的一种独特方式,美育核心的意义和价值是培养学生深层次的综合素养。emc易倍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