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习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宏观上,文化是与客观自然存在相对应的人类的一切创造。通常我们所说的文化主要包括文学艺术作品和社会的传统与习俗。科学技术事实上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我们的日常生emc易倍体育活息息相关。文化的传承需要载体,其中一个重要载体就是文艺作品。文艺作品除了要反映、体现、深挖人性和社会之外,还应该或多或少地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普及科学知识和理念。尤其是在今天这个科技迅猛发展和国家越来越依赖科技创新的时代,文艺既不能无视这个问题,也不能有意回避应承担的责任。

  向人民群众传播、普及科学技术知识,通常被认为主要是科学家、媒体从业者和科普作家的责任。这无疑是一种狭隘的看法。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相声、小品、喜剧等文艺形式,如果能够利用自己的传播优势,很好地普及科学观念、科学知识,其带来的效果肯定非常值得期待。广大文艺工作者为此可以与科技专家、学者和科普作家合作,创造性地生产出相关文艺作品,同时借助电视、互联网等媒介,让人民群众在笑声中知道科学、理解科学,并潜移默化在自己的社会行为之中。只有越来越多的国人成为拥有科学意识、观念和思想的人的时候,国家的综合国力才能真正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也必将带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线年前,五四运动的先驱提出了用“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两位“先生”改造、拯救我们的国家。今天来看,这种主张依然显得非常迫切。“赛先生”让人民群众知悉科学的重要性,明白科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学会过一种科学的新生活。这种新生活是与自然与我们自己和谐共处的生活。它要求我们不能再无限度地向大自然母亲索取,尤其是不能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巨大的代价换取暂时的利益。这种新生活要求我们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国家强大、人民富足、社会和谐、文化昌盛的梦想。这样的伟大梦想,无疑有赖于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和理念,让人民成为“科学人”,自觉为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社会和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科学不只是科学家的科学。科学是所有人的科学。科学并不总是在科学家的实验室里,科学亦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虽然许多科学知识已经被人们所接受,但在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方面,国人受到的影响仍然处于“启蒙”的阶段。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我们既需要用科学技术不断地武装自己,迎接日新月异的生活带来的变化与挑战,更需要用科学思想和意识提升自我,杜绝盲从与非理性,涤荡精神、崇尚创新、倡导文明。也就是说,只有让科学精神内化于所有人的头脑之中,践行于所有人的行为举止之中,让人人争做“科学人”,“中国梦”才能不仅血肉丰满起来,思想与精神世界也会丰满康健起来。

  众所周知,由于儒家文化的长期影响,我国文化总体上呈现出重道德、轻科技的局面。这在文化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里显得越来越不适应。客观而言,道德固然是维系一个国家社会的重要纽带,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依靠的还是科技实力,归根结底还是依靠人民的综合素质。而作为文化的一种主要表达方式的文艺作品,则是推动先进文化塑造的有效酵素之一。可以说,面对当今国际环境,我们国家的文化已经到了必须要用科学再次进行“改造”的阶段。这一方面要求现有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能够把科学技术作为重要内容予以传导,另一方面则要求各种文艺样式和文艺作品需要肩负传播、普及科学的责任。

  用科学技术、科学精神改造我们的文化,武装人民群众的头脑,让每个人都成为“科学人”,学会过科学新生活。这同时意味着,科普工作者需要更加努力地工作,把科学知识更有效地传递给更多的公众;科技工作者需要在科学研究的“间歇”,以更多的热情、更强烈的社会担当承担起普及科学知识、宣扬科学精神的使命;文艺工作者则应该把更多的科学元素纳入自己的作品,为文艺注入科学的精神内涵,让民众在享受文艺作品的过程中接受科学文化的熏陶;教育工作者应该让学生知道国家的强盛必须仰赖于科技创新,接受科学的思想将对其人生观产生深远影响,并由此激励他们发愤图强、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