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c易倍体育布努埃尔对电影表现超现实主义的潜力的调查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者将艺术的严肃性应用于社会的表现;法国新浪潮运动以反传统的方式,给电影创作带来了自我解构的批判意识;小津安二郎在他的作品中传达出超然的简单;《

  艺术电影被认为是鉴赏家的精英崇拜,另一些人则发现,在被简化的电影丛林中,它是一种濒临灭绝的物种。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卫报》和《观察家》联合评选的经典艺术片前十名。

  主演:埃里克·伊拉佐科,玛格丽塔·卡鲁索,苏珊娜·帕索里尼,马塞洛·莫瑞蒂,艾尔莎·莫瑞蒂

  沿着满是岩石的贫瘠海岸线,耶稣开始传教,主要使用寓言。他招募信徒;他坚定、直率、严格,他说:他带来的是一把剑,而不是和平。他来去匆匆,在加利利海附近各处穿梭,有时能吸引大量群众,有时却被驱赶。他的寓言经常会影响到当权者,所以他本人和他的传教行为都引起了法利赛教徒、主教和长老们的注意。他们用计将他逮捕、殴打、审判、并钉死在十字架上,就像他对追随者预言的那样。他死后,又出现在信众面前,为他们做最后的指引。

  导演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是同性恋,且信奉马克思主义,也许不是你认为的最合适的人选来拍摄这部备受争议的最伟大的宗教电影。这部《马太福音》与众不同:严肃、高尚、而且完全清醒地抓住了基督福音的核心。虽然帕索里尼本人并不信教,但这部影片却献给“约翰二十三世教皇的亲密的、快乐的、熟悉的记忆”。影片的一切都很简单:原始背景,稀疏简约的场景,最少的对白(几乎都是从圣经中摘录的)。帕索里尼的目标是从耶稣的故事中提取古老的本质;这并非靠精准的重建来实现,而是靠面部表情、唤起新生和中世纪的肖像研究,并在音乐上混合了巴赫、莫扎特、圣歌和非洲群声背景。如果有哪部电影能讲述美丽又残酷的真相,那就是这部。

  主演:乌尔里希·图库尔,克里斯蒂安·富里道尔,玛丽亚·德拉格斯,莱纳德·朴罗夏夫,布尔格哈特·克劳斯纳

  1913年7月到一战爆发前,德国一个小山村里接连发生多起暴力事件。马被绳子绊倒,骑马者被摔伤;女仆摔死在腐烂的木板上;当地男爵的儿子被倒吊在磨坊;父母虐待孩子;一个男人残忍对待自己的情人;另一个男人自己的女儿。一位年轻教师试图查清这些事件和罪行之前的联系,这些都有预兆么?孩子们真的都很无辜么?

  是什么让迈克尔·哈内克这部戛纳金棕榈奖最佳影片如此令人惶惶不安,不只是剧情,显然这部悬疑片是一个关于法西斯主义的寓言,试图对30多年后执掌权力的人们的心理做出解释;这是个未解之谜,“凶手是谁”成为留白,也是它值得二刷的原因。这正是导演哈内克的标准操作,与他之前的《隐藏摄像机》和《趣味游戏》有相似之处,但让这部《白丝带》更好看、或者说更邪恶的,是影片闪烁的温暖与幽默。

  主演:伯特·格福,佩妮娜·奥威,艾娃·弗洛灵,克里斯蒂娜·阿道夫森,克里斯蒂安·阿尔姆格伦

  20世纪初的瑞典,少年兄妹亚历山大和芬妮在一个富裕的大家庭里过着快乐的生活。1907年的圣诞节后,亚历山大的父亲去世,母亲艾米丽在葬礼上遇到主持葬礼的爱德华主教,后两人结婚。艾米丽虽然明白以后的生活不会和以前一样,但也没料到爱德华铁腕下的生活如此严酷、严肃和严格。母子三人就像囚徒一样呆在荒凉、乏味的房子里。亚历山大在服从继父爱德华的同时,努力学会坚守自己的原则;母亲艾米丽则想方设法要拿回自己和孩子们的尊严。爱德华是不会同意离婚的,而她的“离开”在法律上意味着两个孩子要归爱德华抚养。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自称告别影坛的作品就是这部富足世家的故事,荒诞、刻板又奇怪。对那些没看过伯格曼的作品、只听说过这位导演的阴郁名声的人来说,这部电影是个很好的例证。不过,这部影片也可被看作是理想的完结篇:伯格曼在影片里控制住了自己的魔性,算是一种跟自己的休战。少有影片能像《芬妮与亚历山大》这样拥有这么多令人难忘的配角,相比导演其它纯粹痛苦的经典作品来说,这部影片多了些轻松温暖的细节。但轻松不代表清淡,有些地方就像《呼喊与细语》和《犹在镜中》一样痛苦和深奥。事实上,在剧情推向高潮时(燃烧的床单;魔幻场景),甚至可以被认为是伯格曼最成熟、最清晰、且完成度最高的作品。

  主演:理查·基尔,布鲁克·亚当斯,山姆·夏普德,罗伯特·J·威尔克,琳达·曼兹

  20世纪初,年轻情侣比尔和艾比在芝加哥打工,为逃离贫困的生活和城市里的苦工,他们去了南方。二人假扮成兄妹在德克萨斯一个农场里工作 ,富有英俊的农场主爱上了艾比,便在秋收后邀请二人留在农场。当他们发现农场主身染重病,也就能再活一年时,决定让艾比嫁给他,好得到其财产。但农场主并没有死,嫉妒心和不耐烦慢慢积攒起来,冲突在所难免。

  这是一部为了艺术而艺术的影片,可以自豪地说,没有导演泰伦斯·马力克,这部影片就不会存在,就像他的所有影片一样,他完全按自己的主张拍摄。利用飘渺得似寓言一样的剧情,马力克构建出有电影以来对过去最迷人美好的回忆之一,并和摄影师内斯托尔·阿尔门德罗斯花时间细细打磨每一帧精美的画面;他决定模仿剧情发生的年代的默片电影,所以使用了很多相同手法,让剧组关掉灯光设备,好让摄影师用胶片尽可能地吸收微弱的光,呈现最华丽的颗粒状光效。内景也不是在摄影棚里拍摄的,而是在影片里能看到的外景地的内部拍摄,在这样的美景下,人物在邪恶的命运面前相形见绌。演员的表演生动真实,尤其是曼兹的旁白,堪称电影配音的基准之一。

  主演: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帕特里克·马基,迈克尔·贝茨,沃伦·克拉克,约翰·克莱夫

  阿利克斯是“未来式”英国的一个极端暴力青年,他的好运气终于用完了,因谋杀和被捕定罪。在监狱里,他听说一种试验可以让人变得憎恨暴力,如果他接受这项试验,就会被减刑,很快就可以获得自由了。但当他回归自由生活后,才发现需要面对的痛苦还多着呢。

  《发条橙》虽然拍摄于很久以前的1971年,但现在看来依旧有种迷信般的未来感,可能要归功于其充满活力、令人难忘的美术设计,角色特有的青少年暗语,或者是变性作曲家沃尔特·卡洛斯的经典电子配乐——也可能仅仅是因为70年代早期比任何时期都更疯狂,有着超有风格的设计和时尚。无论是哪一种,这部影片在面对善与恶的时候,对自由意志本质的哲学思考并没有持续太久,而仅仅是因为风格上的胜利,从开篇的爵士乐,到卡通化的暴力和可怕的报应。导演库布里克对服装、家具、装饰、艺术品的每一个细节都深思熟虑,不亚于他在《奇爱博士》里轰炸机的仪表盘或是《2001太空漫游》里的宇宙飞船。

  美国最富有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报业大亨查尔斯·凯恩死了,一个报社记者为了解开他谜一般的遗言“玫瑰花蕾”而深入调查他的过去。他发现,一个为了赚钱而被迫与家庭分离的孩子,在男权社会中长大,成为一个报社记者,尽情追求他的理想;娶了未来总统的女儿;一步步攫取权力的同时,也一点点丢失了他的灵魂。凯恩的金钱和权力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因为他已经忘记了年轻时的理想,就像他所象征的美国一样。

  《公民凯恩》在当年有很多地方让人无法容忍:奥逊·威尔斯这个傲慢的小子,才20几岁,就可以做很多自己喜欢的事;他选择拍一部影片,几乎毫不掩饰地讽刺这个国家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威廉·鲁道夫·赫斯特;这部影片其实是关于他本人的有瑕疵的荣耀;他将影片拍得无论是看起来还是听起来都更加丰富、紧凑,也比任何人敢拍得都更美;他还放出话来“别指望一遍就能看懂”;而且相比赚钱来说,他更希望影片让人无法容忍。随后一个新的正统观念出现了,认为《公民凯恩》是有史以来最优秀的电影。如果你还没看过,希望你在看之前做好准备,这将是你一生中最棒的体验之一 ——之所以是经典,不只是因为其创新的手法,还有丰富的情感和悲剧故事。一个伟大的人物扪心自问:我到底在乎什么。

  老夫妻周吉和富子,跟小女儿住在尾道海边一个小村庄里,另外三个孩子要么住在东京,要么在大阪,都很久没见了。为此,夫妻俩单方面决定去东京看望当医生的弘一和开美容店的繁,以及两个孙辈。在途中,二人突然决定去大阪看看另一个儿子敬三。所有这些孩子接待他们时都像是尽义务,而不是真心相待,甚至曾经想把父母送到便宜的温泉酒店,省得跟他们相处。

  说到家庭片,有哪部影片比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更感人?小津接连拍了多部家庭片,这次是悲剧还是喜剧?小津自己也不确定,好像也在想哪些地方可以算作悲剧,又或者它是否像时间的流逝和光线的变化一样不可避免。这听起来可能不太“娱乐”、生动,甚至没什么意思,这只能说明观众需要温柔的帮助来理解小津的沉默寡言、感情丰富的风格。他就坐在房间的一角看着,不愿仓促使用原谅、赞许、关爱的特写镜头——因为他认为人们之间不需要原谅,也不需要个人魅力。影片没有西方文化要求的“圆满结局”,反而是幸福(或不幸)之谜一遍一遍地重现,就像光照在流动的水上。是不是听着很闷,或者太简单?请准备好,这部影片会让其它电影变得无法忍受的粗糙。

  朱丽叶嫁给让之后,就跟随他到他的驳船-亚特兰大号上生活,船上还有一个打杂的小男孩和一个岁数挺大的二副儒勒。朱丽叶很快就对船上的生活心生厌倦,离家出走去巴黎要看看夜生活;让气得甩下他驾船而去。带着悲伤和对妻子的思念,让越来越抑郁,儒勒于是去寻找朱丽叶。

  让·维果死于风湿性败血症时,才29岁,就在他唯一的剧情长片《亚特兰大号》公映后的几天,这不只是法国电影的里程碑,对更广泛的艺术电影拍摄史来说也有重要意义。80多年过去了,它的美和严肃依旧鲜活得让人难以忘怀。影片的主题是婚姻,片中对婚姻的纽带要比萍水夫妻更坚固的电影解读,是最动人的。故事简洁得就像默片,维果充满灵感的构思和画面让浪漫主义的精华既在光影下展示,又似乎会被光影所伤害。但鲍里斯·考夫曼的摄影是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它是现实主义如何被诗歌和梦的特质所感染的一个例子。

  主演:娜奥米·沃茨,劳拉·赫利,安·米勒,贾斯汀·塞洛克斯,斯科特·科菲

  一个热情的年轻女演员来到好莱坞,却卷入一场黑暗阴谋,一个女人差点儿被杀害,现在她自己也因为车祸失去记忆。最终,这两个女人都陷入精神幻觉,涉及到一个危险的蓝色盒子、一个叫亚当的导演,还有名为“寂静”的神秘夜店。

  《穆赫兰道》里,是一个最坏的好莱坞,也是一个最好的好莱坞;黑暗、残酷的暗流与闪亮的明星泡沫,梦想与现实。但正是把这两面扭曲成摩比斯环的这种方式,使影片成为一件艺术品。这部电影最伟大的壮举,是在一部前卫作品中把经典好莱坞电影的所有惊悚元素都呈现在我们面前,而且还很成功。第一次看林奇作品的观众正跟随电影的最初设定往下走,看到3/4时就会陷入光怪的黑色幻想,同样的演员却演着截然不同的角色,魅力完全不见,关系也全变了,一切都不再美好和充满阳光,到底是谁在梦见谁?什么东西去了哪儿?这都是什么意思?当我们脑袋里打结时,林奇就藏在《穆赫兰道》的窗帘后面,向我们展示其实这一切都只是他的一个梦。

  主演:安纳托利·索洛尼岑,伊万·拉皮科夫,尼古拉·格林科,尼古拉·谢尔盖耶夫,伊尔玛·拉乌什

  影片背景为15世纪早期,讲述了俄国伟大的画家安德烈·鲁布列夫的生平与时代,在他的一生中,从1400年到1424年的七个时期,我们看到了俄罗斯的历史、权力斗争、教会和宗教的作用,以及鲁布列夫对自己使命的奉献。

  观众和评论家总是有他们个人的最爱,但有些电影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杰作地位,《安德烈·卢布廖夫》无疑就是这样,尽管这是一部人们常常觉得自己现在看不懂、以后也看不懂的电影。影片长205分钟(最完整的版本),黑白,没有几个明确的角色,也没实际发生什么事,即便是发生的事也不一定按时间顺序排列。影片主题是关于这位画家和民族英雄,但我们从未在片中看到他作画,也没看到他有什么英雄事迹,在好几个章节中他根本没出现,在后面的部分他发誓保持沉默。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安德烈·卢布廖夫》不需要你“看懂”什么,这不是一部需要你去思考或理解的影片,你只需要去体会和叹服就行了。

  导演塔可夫斯基通过这部影片,有意地创造了一种与文字无关的语言,很遗憾没几个人能理解他。如今的电影,我们还是在按时间顺序、因果关系来为艺术家们做传记,好像这样才能了解这个人,才能了解其艺术。《安德烈·卢布廖夫》根据对时间与历史的另一种解读,探讨艺术家与社会及精神信仰之间的关系,但并不寻求答案。“电影不是必须给出答案,而是根据观众的感受行事,被唤醒的情感才是激发思考的东西。”--塔可夫斯基,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