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动画广告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的诞生拉开了中国现代动画发展的序幕,100年来,无数脍炙人口的国产动画形象伴随着一代代中国人的成长塑造着国人的审美品格。在中国动画诞生100周年之际,本报特别策划“百年动画路 再启新征程”专题报道,回顾百年中国动画发展史,并邀请业内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新时代中国动画发展的方向与路径。

  自1950年苏州美术专科学校首次开办动画科以来,中国动画教育一直在秉承中国传统文脉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建构着一套完整的中国动画教学体系,致力于发现、扶持、培养具有人文精神、批判意识的动画研究和创作型人才。

  今天,时代潮流和受众迭代对中国动画的未来提出了新的问题和要求:国产动画艺术在内容、形式和美学上,如何解决制约瓶颈、展现创造活力,动画视听语言如何表达跨文化的深度情感与思想,动画技术如何面对未来超级数字应用场景的新技术、新模式和新生态,动画产业发展如何升级新时代文化产业服务平台和文化消费促进平台?面对这些新课题,需要动画艺术工作者持续注入旺盛的想象力和创作力,继续以实验意识和先锋精神,讲述中国故事,彰显中国精神。正所谓“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探寻中国动画教育发展路径任重而道远。

  吐辞为经、举足为法。探寻和创造知识的中国动画教育工作者,有着一种跨越时空的相互关怀。在中国动画走过百年之际,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顾群业、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动画专业学科带头人陈赞蔚、湖北美术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教授叶佑天、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薛峰、中国动漫集团发展研究部主任宋磊等专家学者在此以多重维度共同探讨中国动画教育与学科建设的未来这一时代课题,殷切希望中国动画精神百年再冲锋,动画日日新。

  近年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有目共睹,《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口碑俱佳,初具大片气度。《哪吒》一度跻身中国电影票房“亚军”,最近的《雄狮少年》之“现实向”探索也预示了新的可能性。

  但动画电影在整体中国电影类型和产业格局中有待提升的空间依然很大。其背后隐现着诸如制作不完善、产业链不规范、工业化强度不足、票房与口碑不一致等产业缺陷;内容低幼化、人物扁平化、说教成人化等美学问题依然严峻。在我看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工业化强度还可增大,如果不是导演“手工作坊”式样的多年坚持,如果不是制片人的发现和多方艰难筹资,一切奇迹都可能胎死腹中。而《姜子牙》在宣发上故意强化与《哪吒》的关系(虽是同一家出品,但在内容、美学上毫无关系)则有一个“宣发伦理”的问题,这是对观众的有意误导。

  与疫后“想象力消费”需求的极大增长相应,动画电影堪称“想象力消费”类电影中最具发展潜能的形态之一:其一,动画在传统文化“现代影像转换”的时代文化建设意向中占有优势;其二,动画电影如果不是过于低幼龄化,便具有“合家观看”的潜能,而“合家欢电影”代表了文化融合的必然走势;其三,动画电影在语言、技术上与高科技、游戏等具亲近性,有技术美学、工业化制作,即电影工业与美学融通上的优势。动画电影兼有动画艺术的工业化强度,动画语言的纯粹、超现实性,以及技术浓度,可以探索与游戏语言的融合,领先“元宇宙”探索;其四,动画电影最具青年文化或亚文化性,天然属于“网生代”“游生代”,它面向未来,在玄幻、魔幻和影游融合类电影满足青少年“想象力消费”需求方面具有当然优势。

  但归根到底,动画电影的发展呼唤高端人才的培养。像杨宇(饺子)导演那样,一个医学院学生凭自己的兴趣和坚守做成《哪吒》,一方面是中国动画艺术的幸运,而从另一种角度讲,则是我们影视教育工作者的惭愧,是需要我们反思的。

  视觉的辨识度、美学的分辨性是动画彰显民族魅力的关键所在。近年来,中国动画有高原,但缺少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美学特色的标杆性、现象级的“高峰之作”“扛鼎之作”。尽管陆续出现了《魔童降世》《姜子牙》等相关作品,但此类作品在民族独特性与视觉中国性上并不突出。如何创造具有明显辨识性的中国动画作品,是这个伟大时代给全体动画工作者提出的考卷。

  视觉感知力方面的提升将直接提升中国动画的辨识度。尽管业内对何为中国动画并没有形成统一认识,但视觉风格辨识民族动画是业内共识。所以,提升视觉感知力与辨识度对于动画电影创作,尤其是民族动画电影创作来讲至关重要。

  过多受日韩美漫画风格影响也是目前国内动画电影创作很明显的问题。在现实中,很多创造者混淆了“国漫”与“中国动画”的界线,将日韩风格的动画简单定义为国漫,在简单地挪用之后并开始了所谓的“创作”,这与创作者长期受西方动漫文化浸染有着直接关系。

  一直以来,我们鼓励中国动画创作多元化,但其前提是创作者必须立足本土。中国动画本土资源丰富,有待我们去理性地采纳与转换。正如,中国动画曾经运用中华传统绘画(水墨、壁画)、民间艺术(剪纸、年画、皮影、木偶)等艺术形式,呈现出独特的视觉表现力,成就了名噪一时、蜚声海外的“中国学派”及其经典动画作品,树立了中国动画的鲜明形象。以《哪吒闹海》等经典动画为代表的作品,完全能够为当下重提“中国风格”起到重要的启示作用:仅从文化脉络、文化符号的高度去把握和理解“中国风格”还远远不够,务必脚踏实地,深入地研究造型、色彩等视觉元素和中国传统美学思维。例如,水墨动画就是一种曾向世人呈现具有“中华文化意味”的动画形式,这是研究视觉表现、气韵营造等“术”的层面。因此,我们都说“技以载道”,脱离了具体的技术和操作层面的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脉传承和创新性转化就成为空谈。

  在教育之维将传承文化理念内置于动画教育、教学之中,是构建新中国学派、重塑中国本土动画的重要途径。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一直在致力于积极倡导“中华传统造物观和中华传统造型体系”的研究,近年来,师生创作出了越来越多这类优秀的作品。新时代新格局中的中国动画,正呈现强劲的产业发展力和鲜明的艺术原创力,愿此实践路径能为中国动画的发展提供借鉴。我们要抓住时代机遇,拿出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动画力作,努力推动中国民族动画从“高原”向“高峰”迈进。

  目前我国动画相关专业仍处于一个初步发展的阶段,在很多院校的学科架构中,动画专业属于戏剧与影视学,但动画本身是一个跨学科的专业,除了戏剧与影视学外,还涉及美术、设计、文学、计算机技emc易倍体育术等学科的很多核心知识,并且动画与影视实拍有很大的区别,如动画长镜头的很多创作就与实拍截然不同,要同时强调手绘能力与数码技术实践能力。在很多与学科相关的评估评审方面,动画专业很多内容在戏剧与影视学中无法对应。而在各学院实际管理中,动画专业大多在美术或设计学科下,这些错位的设置令动画专业发展极为受限。

  鉴于上述原因,2014年教育部成立了跨学科的动画、数字媒体教学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成立初步缓解了动画专业的窘况,不仅在教学上出台了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标准,近年更是为动画专业进入国家一流专业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第一,课程内容方面有的院校重艺术设计轻技术实践,导致学生眼高手低,初期难快速适应行业需求,会令毕业生未来发展受限。因此,社会实践与调研考察课程需要得到重视,学生在其中的收获不仅是写生,还有体验生活、了解社会的人情世故。

  第二,体制内教师课酬、薪资与市场差距过大,很多本科院校博士学历才能入编,学校难觅人才。动画行业技术变化极快,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只是单纯地论文写作,实践能力极大减弱,一旦进入高校后还要在行政岗位实习一两年,进入教学状态时其教学实践能力可想而知。有的院校教师课程多科研压力大,基本没精力坚持创作,更不可能积累行业经验,导致教师知识老化,教学与行业需求脱节。此外,体制内资深教师无合理晋升保护机制,科研方面处弱势。

  第三,国内目前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错位。笔者考察过美国南加州大学、纽约电影学院、加拿大温哥华电影学院与法国高布兰学院,他们的学生与行业无缝对接,其教学设备与好莱坞同步,并高薪聘请行业专家做教师。国内院校难以达到这一水平,国内相关企业大多在求生存,无暇顾及,大型企业停留在人才储备或争夺人才状态。

  第四,近年教学评估指标以理工科类学科要求,不适合艺术创作人才培养。艺术创作人才要有相对自由生长的时间与空间。以前美术学院讲课时间少创作实践时间多,反而出了很多思想独立艺术创作个性化的人才。因此,研究设计适合艺术创作专业的教学管理模式需要得到重视。

  第五,国内动漫相关专业都在进行技术应用教学。技术开发方面理工科老师不知需求,缺乏申报该类课题动力;艺术设计老师不懂技术开发心有余而力不足。企业研发成本风险过高,不愿投入,万一欧美切断软件使用权,后果不堪设想。

  第六,很多院校教学缺乏品牌策划、执行管理、金融、推广等创业必须具备的知识内容。过去广州美术学院动画专业在这些方面有一定尝试,有毕业生创办了企业,因此加强这方面的知识内容对大学生创业有很好的帮助。

  文化教育及其相关行业需要精彩纷呈的个性化发展,才能满足网络数字媒体时代人们对动漫内容的需求。各地院校发挥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进行动漫教育的建设,才能发展出各自的特色。这一切需要动漫相关专业更健康良性发展,期待上述问题在未来得到解决。

  中国动画发展一向重实践而轻理论。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体系支持,其创作和产业实践都遭遇了很大挫折:早已名扬四海的“中国动画学派”竟在动漫产业兴起中黯然衰落,而新兴的动漫产业则又同样举步维艰。因此,建构中国动画特色艺术理论与推动中国本土动画的创作实践均势在必行。

  与西方传统美学相比,我们在深入探讨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化表达时不难发现,其实人类都在不断地追求“真善美”,只是中西各有侧重。由于中国传统美学更加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所以中国文艺表现方式天生有着强调“表现、抒情、言志”的基因;西方传统美学更加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所以西方文艺表现方式自然有强调“再现、模仿、写实”的传统,这也是造成中西文学艺术差异的根本原因。《诗经》和《楚辞》是中国文艺的源头,其诗歌体裁体现抒情和写意,中国文化亦是“诗性文化”。一方面是因为“诗”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着特殊地位,并在数千年的演变中渗透到了其他的艺术形式中;另一方面是因为“诗”的精神不仅主宰着中国艺术的整体性精神追求,而且还以“诗”的灵魂左右着“艺术”之外的文化现象、人类活动。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看待事物的方式与西方不同。中国人以“人”的角度去看待万物。在中国人的眼中,万物皆有“灵性”,皆有“生命”,人与万物平等、相融,共同生活于“道”的世界,成为“道”的化身。中国的艺术是“人”的艺术,是“生命”的艺术,因此,中国的艺术追求的是“气韵生动”,是“生命”的意味。这种“生命”的意味进入艺术作品中,给人带来的感觉,便是“诗意”。“中国动画学派”开创的水墨动画,诸如《牧笛》《山水情》等,这种抒情式“美术片”(早期诗意动画)创作正是成功运用了这一独特的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因此,当下我们必须从原创性、学理化、学科化的角度,深化研究中国特色艺术理论并加以阐释,梳理出它与诗意动画之间的内在联系。

  进入中国动漫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应该做到下面几点。首先,在厘清中国动画创作实践发展百余年历史经纬的基础上,明确将诗意动画作为一个明确研究对象。系统回顾、梳理近百年来我国诗意动画探索与实践的形成背景、艺术理论源头和基本成果,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重塑符合中国国情和传统诗意动画创作实践,使其更加具有时代意义。其次,以高度的中国特色艺术理论自觉和发展视角,进行创新性艺术风格的新式诗意动画创作实践,使本土动画的人文精神得以充分阐释。中国动画艺术理论在汲取西方美学思想的有益养分后,发展核心与主线得到全面化重塑,逐步形成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中西文化交融后的特色艺术理论。在其引领下,诗意动画的创作实践也逐步实现转型与升级,正在成为中国艺术动画的一个当代范式。这对助力民族特色动画的创作实践,刺激中国日益崛起的新兴动漫产业发展,都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再次,探索诗意动画创作实践、建立中国特色的动画理论,以中国视角书写动画艺术发展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民族文化自信和中国特色艺术理论是我国动画未来发展的重要法宝,从这个视角去观察本土动画(诗意动画)创作实践在学术领域中的体现,是构建中国动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核心要素之一。

  对中国特色动画艺术理论进行专门研究与探索,既有利于我们深入发掘动画本土精神,创新性地弘扬中国特色传统艺术理论,也为探索本土动画创作实践与发展规律提供更多途径。运用这一独特的艺术理论渊源,是创作中国特色动画艺术的一把独特的钥匙。

  客观来说,“动画”和“漫画”是教育部专业目录中的两个名称,但因二者存在千丝万缕的内部联系,其概念被约定俗成统称为“动漫”。自1999年中国高校恢复动漫专业建设以来,一方面为本世纪初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才,一方面则不断在实践中改革自身。伴随数字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媒介进化,信息资讯形态产生了多元的衍生,技术和传播生态的改变使高校“动漫”学科内涵进一步拓展和泛化。

  首先,在核心概念方面,“动画”超越“动画片”的狭义成为“运动图像”的广义概念,而“漫”则被赋予交互、动态叙事的功能;除影视之外,随着个人终端和读图时代的兴起,动漫作为信息语言而成为当代文化符号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在学科建设方面,根据不同高校办学条件和发展理念的特点,动漫教育涉及电影、广播电视、数字娱乐、艺术设计开发、科技创新应用、跨媒介艺术、传播学等多个领域,形成了活跃的交叉性学科系统。再次,在研究现状方面,除本体、创作实践研究之外,新文化现象、跨领域研究也逐年增多,相比而言,由本科向硕博阶段的研究其视阈逐渐开阔,视角也越发多元。同时,在教育应用方面,动漫教育培养的人才、实践及理论研究成果不仅直接作用于影视、游戏、主题文旅等泛娱乐集群链,更助生了一种重要的文化景观——动漫凭借其全方位的渗透力对大众发挥着审美、价值观形塑的作用,该意义关乎国家形象及国际文化话语权的构建,足具民族文化战略的高度。

  由此,面对迅猛发展的文化产业和技术环境,动漫专业教育当前面临的问题有三点:一、当前在越来越多高校专业招生趋于大美术类统考试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科学考察出生源应有的综合素质水平?二、面对快速细分裂变的产业用人市场,高校如何在培养中进行预判,既满足普适人才的输出又兼顾拔尖人才的孵化?三、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中国动漫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与世界语言的转换,从而重建自身的美学系统和评价体系。应该说这三个问题不仅是高校所需要回答的,除了师资等主观因素之外,各高校因所处的培养层次、地域分布、产业经济、地区政策等客观条件不同,其问题解决能力、发展方向和教学水平也会形成较大差异。

  如当年万氏兄弟和上海美影厂的历史现象一样,正是媒介信息全球化和中国当代特有文化土壤综合发挥作用,成就了近20年来本土动漫文化市场的再次崛起。而中国高校既需开阔国际视野,兼容并蓄,更需结合自身条件梳理思路、总结经验、立足教育,以国家大政方针为纲,沿自己的路径科学续写新的中国动漫发展史。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动画职业教育正迎来发展的历史机遇。据统计,目前我国有近115万家动漫相关企业,从事动漫行业的人员超过500万人。而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影视特效、VR/AR、虚拟形象以及游戏等动漫相关行业的火热,每年动漫领域新增用人需求可达50万人。动画技术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加,这一缺口未来可能大部分要靠动画职业教育来填补。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动画曾一度成为“红牌”专业,学生毕业很难找到工作。这不是动画行业本身出了问题,而是我们很多动画教育机构,特别是职业院校没能很好培养出企业所需的技术型人才所致。通过笔者走访多家企业进行调研,发现高职动漫人才的培养工作距用人单位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亟待加强。职业院校动漫专业的学生往往是个人喜欢看动画片和画漫画,但是大部分没有美术基础,对如何做动画并不了解;同时普遍存在学习能力不强的问题,受传统教育影响,学习不够主动,依赖性较强。

  2.创作专业软件及工具学习杂而不精。学生普遍认为学习软件越多越好,就业面也会越广,导致每个软件都学了一点皮毛,很难做到融会贯通,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如精通一种,学习上有所偏重,以后发展前景、提升空间较大。

  3.缺乏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动画片制作分工复杂,团队合作能力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动画片的质量。职业学校的学生走出学校面向社会时大多只有17岁左右,社会阅历很有限,行为习惯、礼仪修养有待提高,往往不善于与人交往、沟通,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甚至有的学生表现出我行我素的个性,将影响整个动画片的正常制作。

  4.价值取向和职业生涯规划不成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注重自我价值实现的大背景下,当前学生的职业价值评价标准正在趋向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职业价值取向突出自我导向,淡化社会价值;在对职业的选择上更为现实,首要考虑的是个人发展和经济利益,这导致动漫行业从业人员流动性极大。

  5.个性散漫、承受压力的能力不足。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年龄偏小,性格表现不够成熟,比较自我、任性,缺乏责任心;承受挫折和抗压能力相对较弱,在学习和工作上有时不能接受别人的建议,甚至出现逆反与抵触心理,难以完成工作任务。

  同时,根据我们的调研,国内动画职业院校普遍存在课程设置追求大而全、教学内容只按艺术大类划分没有按工作岗位细分、教师普遍缺乏动画项目实操经验等问题。

  2021年,我们在全国开展了1+X动画制作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推广工作。对动画制作这一动画领域最基本的职业技能,按照分镜脚本、概念设计、影像采集、二维制作、三维制作、角色动画、镜头剪辑、视觉特效、引擎动画等九个核心岗位制定了标准,进行了基本技能描述,目前已有近3000人考证。

  未来,我们还将进一步深化企业实操项目与证书课程的合作,实现产教融合、课证融通和赛证融通,搭建起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校企合作平台,切实助力动画职业教育的突破与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