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义文)10月24日,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2020年年会暨“媒介视域下的艺术变迁”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逾三百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以“媒介视域下的艺术变迁”为主议题,分列“媒介变革与艺术历史的演进”“媒介变革对艺术观念的影响”“媒介变革与艺术创作和批评”“媒介变革与艺术传播和消费”四组分议题,关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沉浸体验设备等新技术,聚焦自媒体、全媒体、融媒体等现象,全面深入地分析了跨媒介艺术史的建构、艺术观念的转变、艺术创作、受众和艺术批评的动态关系、艺术传播和艺术消费的转型升级等艺术学理论的议题。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廖祥忠表示,大会主题聚焦媒介与艺术如何更好地互动,从而影响人们的思想和精神,为凝聚国家力量、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廖祥忠指出,”在当前时代语境中,重新审视媒介变革与艺术的关系,是对当下社会发展和艺术境况的精准回应与判断。”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emc易倍体育《中国文艺评论》杂志主编徐粤春表示,“艺术学理论年会取得的成果,不仅是学术观点的自我延伸和发展,也是在艺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回应、提炼和归纳,在艺术学理论体系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自2011年艺术学上升为学科门类,历经十年发展,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元的面貌。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主席、艺术研究院院长仲呈祥指出,“艺术学上升为学科门类,是从文化自信走向艺术自信,是中国高等教育史、艺术发展史的重要一步。从媒介视域来研究新时代艺术发生的变化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带来的影响是艺术学理论义不容辞的责任。”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王一川提出,艺术偏网时代出现了网络型艺术、倚网型艺术和疏网型艺术等三种艺术形态,艺术定义的路径趋于复杂多样,对艺术概念乃至整个艺术理论和批评的认识也要随之作相应的变通。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胡智锋认为,传媒艺术学的提出与建构,顺应了全球视野中传媒艺术研究的潮流和趋势,迎合了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主体的传承性需求,丰富和开拓了本领域的学术研究并积极推动了行业的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指出,后疫情时代促发了艺术媒介的变迁与艺术批评体系的诸多变化。艺术批评应在遵循基本创作规律的基础上积极介入新媒介传播和艺术生产环境,理智地启发艺术创作与欣赏。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认为,艺术的变化是伴随社会的变化而进行的,它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介质上,并需要通过传播而完成鼓舞、感染、教育大众的功能。

  本次会议由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主办,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承办,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杭州师范大学、东北大学、哈尔滨音乐学院、《艺术百家》杂志社、中国传媒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中国传媒大学科学研究处协办。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文艺评论网、《民族艺术》杂志、《艺术评论》杂志、《艺术传播研究》杂志、《艺术学研究》杂志、《电影评介》杂志等提供学术支持。(张义文)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