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c易倍体育原标题:艺博微展厅 西方绘画500年精选作品赏析(一)

  今年恰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清华艺博与东京富士美术馆联合举办了年度特展“西方绘画500年——东京富士美术馆馆藏作品展”。展览共精选了60幅西方艺术经典作品,从文艺复兴,巴洛克与洛可可、写实主义与古典主义,到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与后印象主义,一直到后来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潮流,以时间为叙事主线,流派为发展形态,展现了西方艺术发展历程,由此勾勒出一幅16至20世纪西方艺术500年的历史画卷。

  展览开幕一个多月来,已接待海内外观众五万余人次,许多观众慕名而来,引起热烈反响。展厅内人潮涌动,展厅外和购票台均排起观众长龙。为了满足更多观众的参观需求,清华艺博还专门为该展加开了周六夜场参观时段。展览中究竟展出了哪些精彩作品呢?今天艺博微展厅就带大家一睹为快!

  有“圣母画家”之称的威尼斯画派巨匠乔凡尼•贝利尼,以“圣母子”为主题描绘了许多宗教画,其中有描绘祭坛画的大场面,也有家庭礼拜用的画像。同时,像本作品一样的肖像画也不在少数。这些肖像画是针对特定模特所绘的人物画,同时反映了当时威尼斯的氛围和画家所处的社会及时代背景。从这一点来看,这幅作品具备了肖像画的本质意义和特质。

  这幅作品描绘的是行政长官的肖像,选取倾斜的右侧角度,捕捉人物的“3/4侧面”胸像。他头戴黑色帽子,身着藏青色的大马士革锦缎上衣,佩有显示出其官职的红色绶带,衣着正装。贝利尼在 1480年代受汉斯•梅姆林等人的作品影响,以天空或者素色为背景,采取绘制胸部以上的独特胸像形式,创作出古典恬静的佳作。1501年前后的男性肖像画《罗列达诺肖像》(伦敦国家美术馆藏)便是其中的典型。这幅作品是其后数年才创作的,也就是在贝利尼完成祭坛画艺术巅峰之作《圣萨卡利亚祭坛画》之后的作品。

  在这一时期,正如丢勒曾在一封信件中写到的那样:“他年纪非常大了……但贝利尼是威尼斯最出色的画家。”这是一幅佳品,从中我们能够窥见年逾75岁、创造力依然无比鲜活的大师之笔。

  丁托列托原名雅各布•罗布斯蒂,生于意大利威尼斯,是威尼斯画派的伟大画家,也是文艺复兴后期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关于记录他生活和早期教育情况的文献鲜有留存。据称,他年少时曾经进入提香的画室,但很快就被送回来,之后一直自己练习,直至接受绘制壁画的委托。后来则以过人的技巧满足了大量装饰画和肖像画的需求。他在自己工作室的墙上写着“米开朗琪罗的素描和提香的色彩”,正是如此,准确的造型是他绘画的基础,而对光的敏锐感觉和特殊处理,以及丰富而沉着的色彩又给作品赋予了梦幻一般的气氛。

  以微微反光的帘幕为背景,端坐在椅子上的男性用他那充满威严和气宇轩昂的眼神注视着前方。窗边摆着的金机械时钟、男性旁边摆着的脚踩巨人头的大卫雕像,都显示出这位男性优雅高尚的趣味。敞开的窗户对面描绘的是圣天使堡,它曾是古罗马帝国时代皇帝的陵墓,当时是为教皇服务的要塞。这也象征着此人与梵蒂冈有关,他可能是在该地逗留的威尼斯外交官。

  佛兰德斯出身的法国画家安布鲁瓦兹•杜伯瓦是第二代枫丹白露画派的代表画家,作品体现出样式主义的特征,形态优雅,展现出佛兰德斯风格的明暗变化。

  枫丹白露画派指的是16世纪活跃在枫丹白露宫殿的艺术家团体,第一代枫丹白露画派主要由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邀请的意大利艺术家组成。由于宗教战争,画派经历了较长的停滞期,国王亨利四世登基、重修枫丹白露王宫时,再次得到发展。这期间涌现的艺术家被称作第二代枫丹白露画派。该画派的艺术是法国初期文艺复兴样式的结晶。

  据 1642年制作的目录来看,这幅画“挂在枫丹白露宫中国王房间的壁炉上”。到后来的路易十四世时期,才被其他的画所替代。法国大革命之后,该作品在1793年被拍卖,1834年被卢浮宫购买收藏。那时,作品背面确认写有“装饰国王房间的作品”的字样。

  芙罗拉是古罗马的花神,经常被人们认为是希腊神话花神克罗莉斯的化身,这个主题深受波提切利、普桑等画家的喜爱。该主题逐渐从神话画中剥离出来,成为单独的女神像主题,之后又以“扮演芙罗拉的女性”肖像画的形式出现,描绘手持鲜花的年轻女性。提香•韦切利奥描绘娼妇的作品、伦勃朗描绘妻子莎斯齐亚的作品就是这一主题的代表作。此作品中女神身旁有四个小孩儿,左手持花瓶,身体半裸。它有着一丝文艺复兴时期所特有的韵味和考究的法国绘画所特有的样式主义明艳之美。

  鲁本斯为了绘制法国国王路易十三世之母的一生,于1622年初到了巴黎。从巴黎回来后又立刻开始着手新的工作,便是以“君士坦丁一世的一生”为题材的大型挂毯的创作。

  这幅作品是这一系列作品中最早的一幅草稿。在创作大型装饰类画作时,鲁本斯只负责最初的草稿和最后的完善,其他基本都交给助手处理。从这层意义来说,类似这幅作品的油画草稿是反映鲁本斯艺术风格的重要作品。

  画中绘制了两场婚礼仪式。一场是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和法丝塔的婚礼,另一场罗马皇帝李锡尼和君士坦丁的妹妹君士坦提娅的婚礼。但实际上两场婚礼是分别在307年和313年举行的。

  鲁本斯之所以将两场婚礼画在同一个场景中,是为了用历史上的英雄事迹来象征1614年的两场重要的婚礼。那就是奥地利的安妮公主和法国国王路易十三世的婚礼,以及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和法国伊丽莎白公主的婚礼。这种将历史人物与现代(这里指17世纪)人物相互呼应的手法,经常被运用在绘画当中。

  画中以一组男女雕刻为背景,前面有一个小祭坛,装饰带有明显的历史感。画面中间的两个孩子令这个神圣的场景充满了活力,一个孩子在吹阿夫洛斯管(古希腊一种双簧管风格的乐器),另一个拿着火炬,两个孩子扮演着将两对夫妻连接起来的角色。画面左侧有一头用来献祭的牛。

  类似这幅作品的草稿式油画,能够将画家的构思和想法巧妙、迅速地记录在画面上,从中能够看出鲁本斯作为一名伟大素描画家的才能。充满动感、自由的笔触,简约但能让人物表情和衣着看上去更加灵动的色调,将多种复杂元素巧妙融入其中的构图。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出这位佛兰德斯最著名的画家拥有的熟练技巧、笔下灵动的线条以及充满感情的画面。

  这幅洋溢着洛可可华丽风格的杰作是弗朗索瓦•布歇的重要作品之一。他从神话绘画主题中选取了自己最擅长的维纳斯主题,描绘出美之女神从水中诞生上岸时那轻松愉悦、无忧无虑的美态。这一作品长宽约两米,十分巨大,应当是一幅重要的定制作品,甚至可能本是双联画作品,但其顾客与双联画信息不得而知。

  这一作品本为英国著名收藏家理查德•华莱士爵士收藏,华莱士爵士曾用它来装饰其位于巴黎郊外布列坦尼森林的芭嘉黛尔宫。于21世纪初被以品位高雅著称的维也纳收藏家罗斯柴尔德男爵收藏后,又辗转至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最后被转手到了东京富士美术馆。

  画面中央,从水中走出的维纳斯侧躺在铺有蓝色与黄色布的岩石上,丘比特们飞翔环绕于一旁,又有三美神侍奉其左右。画面上方,西风之神泽费罗斯正要将胜利之冠戴至维纳斯头顶。旁边飞下的丘比特中,一只丘比特手握着象征永恒之美的苹果。左边是正在水中与精灵嬉戏的海神波塞冬之子特里同,而维纳斯身前横卧的精灵那美丽性感的肉体不仅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布歇作品的风格,也成为画面中最为吸引眼球的一个角落。

  作品的主题与 1740年布歇在沙龙展中展出的《维纳斯的诞生和凯旋》(瑞典国家博物馆藏)相近,构图则与晚年的四个系列作品(美国金贝尔艺术博物馆藏)相似。

  这幅作品的完成度与布歇在沙龙展中展出的许多作品相比略有差距,可能是因为这一作品本就用于装饰较大房间的墙壁或天花板等处,与人保持有一定的距离。或许这正是布歇为了呈现出恰如其分的远景效果而作的巧妙设计。

  无论如何,这幅作品中所描绘的裸女群像正是布歇最擅长描绘的场面,它不仅是一幅洋溢着洛可可浪漫气息的典型布歇风格作品,无疑也是一幅能够证明布歇装饰能力的神话绘画杰作。

  作为拿破仑一世的首席宫廷画师,大卫为拿破仑绘制了一系列歌颂性的画作。在大卫创作的数幅拿破仑肖像画当中,这一幅是在视觉上表现拿破仑英雄形象最为强烈的。最初的原作为意大利战役后,西班牙国王向大卫定制的,随后应拿破仑的要求,大卫工作室陆续又创作了数幅该题材画作,原作藏于梅松城堡(法国)。

  拿破仑于1800年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期间,率军远征意大利,抄近路越过圣贝尔纳山的隘道,争取了时间,越过阿尔卑斯这一要冲,用出其不意的打击取得了胜利。这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拿破仑登上权力顶峰的道路,常常被拿来与公元前3世纪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击败罗马军队等历史事迹相对比。大卫将这一场景进行了戏剧化的渲染,整体构图倾斜的角度给人以紧张而奇险之感,拿破仑身披的红色斗篷飞舞在风中,烘托出英雄般的气概。烈马昂首挺立,马上的拿破仑上身直立转向观者,指向前方的右手和坚毅的眼神传递出领袖的自信姿态,阴沉的天空所营造出的灰暗背景,更突出前景人物的辉煌。

  1849年春,米勒带着一家人从巴黎移居到巴比松,于1867年的沙龙展上展出了与本作同名的《牧鹅少女》。这幅作品是其友人宋思尔的旧藏,是与前述的在沙龙展中展出的作品同时期、同地点创作的画作,也是“牧鹅少女”系列中的核心作品。1867年,在寄给友人宋思尔的信中提到这幅作品时,米勒写道:“我想让鹅的叫声响彻整个画面。啊,生命!众生平等的生命!”

  米勒所生活的年代是动荡不安的,然而他笔下描绘的农民和他们所处的场景却充满了静谧之感,色调无不柔和庄重,技法质朴而动人。他移居至巴比松后创作的一系列农村风景和农民生活主题画作,使他跻身为巴比松画派的主要成员。虽然他与大多数巴比松画派的艺术家在户外写生的创作方法略有不同,更多在室内创作,但仍是法国绘画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通过轻轻擦拭画布,草图线条仿佛能穿透颜料,米勒用类似于水彩画的效果营造出夏日阳光洒满水畔的意境。

  与描绘大型劳动画面且富有宗教色彩的作品所表现的趣旨不同,米勒以牧鹅少女为主题创作的绘画,纯粹地表现了田园诗般的世界。这一系列作品花费了米勒大约7年的时间。这幅作品巧妙地描绘了农民生活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堪称米勒晚年成熟期阶段的杰作。

  18世纪90年代,莫奈积极地连续创作了《稻草堆》《垂柳》《鲁昂大教堂》以及《塞纳河风光》等作品。从1897年开始,晚年的莫奈以位于吉维尼的自家日本庭院池塘为舞台,开始了以睡莲为主题的创作。最初的睡莲主题作品有8幅,自1902年起,莫奈开始正式进行《睡莲》系列作品的创作。因患肺硬化症,莫奈于1926年在自己的家中去世,从他的寝室向外望去,可以看到满是花朵的庭院。在去世之前的这段时间里,莫奈留下了 300多幅作品,都是以吉维尼的庭院和池塘为主题的,这些作品中的大部分是在他70岁到86岁之间创作的。

  这幅作品是莫奈68岁(1908年)所创作的15幅系列作品中的1幅,并连同其他47幅系列作品,在创作完成后的次年5月,以“睡莲•水景”为题,在保罗•杜兰-鲁埃画廊中以个人展览的形式展出。1906年左右,莫奈便已经开始尝试极力减少画面中的明暗对比,使画作细致、色彩柔美、具有装饰性,十分接近洛可可画派。在数量众多的睡莲作品中,这幅画的画风最为明快。

  莫奈如此解释为何对睡莲如此着迷:“睡莲可以让我体会到无限的感受。构成宇宙的诸多要素,以及在我们眼前变化不息的宇宙,仿佛化为了一个小宇宙,存在于睡莲中。”就像莫奈所说的那样,他往往截取水面的一个部分并进行特写创作。可以说这种方法就是日本浮世绘版画使用的“窥斑见豹”式的暗示手法。毫无疑问,莫奈从浮世绘版画中学习了“视角”和“表现力”,由莫奈故居改造而成的莫术馆中展出的200多幅莫奈收藏的浮世绘版画作品,我们从中不难看出这一点。

  由于莫奈在新画风中加入了东方风格,所以受到了众多批评,但是他用一句话反驳道:“不论是谁,都装作一副见解颇深的样子,仿佛在议论我的艺术作品时不得不对其进行深刻的理解。但其实只要爱上它就可以了。”另外,还有一幅同年代的作品,它与本作品的构图和色调基本相同,现在收藏于加迪夫国家博物馆。

  1880年,马奈身体状况恶化。为了疗养,他在巴黎郊外的贝尔维尤租了一间房子。在这期间不断有朋友来看望马奈,他便开始创作油画,完成了以人物、风景和静物等为主题的30多幅作品。

  这幅作品是马奈在贝尔维尤滞留期间的一个夏天所创作的。马奈去世后的第二年,该作品在拍卖会上由巴黎歌剧院的马奈作品收藏家、男中音歌手J. B. 福雷购买,此后经过几位欧美著名收藏家转手,现在收藏于东京富士美术馆中。

  据说,该作品的模特是来探望马奈的一位朋友——冈比夫人。阿尔道夫•塔巴兰在《马奈及其作品》中写到,冈比夫人是与马奈家交好的一位夫人的朋友。另外,据说冈比夫人还是马奈的弟媳——贝尔特•莫里索的亲戚。画中的冈比夫人头戴装饰着紫色花朵的帽子,额前的头发垂下,是当时流行的装扮。背景的绿色庭院由接近印象派的笔触绘成,模特的服装则以印象派画家很少使用的“黑色”进行大胆的描画,颜色轻薄、富有透明感。画面上留下的笔迹巧妙地描绘出女性的身体轮廓,这一点体现了马奈超乎常人的造型天赋以及近代都市风格的感性。

  画面主要由绿色与黑色的对比构成,于是女性白色的脸庞和黄色的手套给人留下格外深刻的印象。女性嘴唇的红色以及小小的红花之间取得了绝佳的平衡,使人可以充分感受到马奈天才般的色彩天赋。在这幅作品中,马奈不仅描绘了一位特定女性的肖像,更是把象征着巴黎的“女性美”完全体现在了画面上。

  莫迪利亚尼出生于意大利的利沃诺,1906年 1月他为了绘画前往巴黎。次年11月,他与这幅作品中的模特——艺术爱好者保罗•亚历山大医生相识。保罗医生是第一个对莫迪利亚尼的作品感兴趣的人,在 1914年被迫参军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他是莫迪利亚尼的赞助人,他鼓励这位年轻的画家并一直购买其作品。保罗医生是法国一位知识渊博的艺术爱好者,他经常借助一些公共机构的力量,以各种介绍无名气艺术家给大众、画商、收藏家的方式,支持莫迪利亚尼及其艺术活动。1908年起,莫迪利亚尼经常参加由保罗医生和他弟弟吉恩创办的艺术家俱乐部。

  1909年,莫迪利亚尼画了三幅保罗医生的肖像,其中本幅肖像完成度最好,是一幅非常出色的画作。就像同年创作的《身着骑马服的女郎》(纽约,私人收藏)一样,这是一幅左手叉腰姿势的3/4侧面画像。

  保罗医生的肖像画系列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让人联想到文艺复兴以来意大利绘画的传统——艺术作品的赞助商通过资助画家来获得一幅自己的肖像画。这幅作品创作之时,莫迪利亚尼与雕塑家康斯坦丁•布朗库西建立起友谊,并在接下来的数年中致力于雕塑创作。不过,他并没有放弃绘画,这造就了1914年之后莫迪利亚尼的风格,也就是拉长的、平面化的变形风格。这幅作品是年轻的莫迪利亚尼创作初期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