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30万军民齐聚广场,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艺术家纷纷用画笔记录这一伟大时刻,用高超的艺术创作讴歌新中国的诞生。

  1952年,画家董希文绘制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2009年,画家唐勇力以工笔画的表现方式创作的《新中国诞生》;2014年,画家李成民以油画写意的艺术手法创作完成《开国大典•人民万岁》;2021年,画家赵建成创作的中国画《开国大典》,都是表现“开国大典”这一历史时刻的美术创作。这些作品不仅见证了新中国历史变迁的进程,在歌颂党歌颂祖国的同时,为中国文化宝库留下了丰厚的艺术财富。表现“开国大典”主题的美术创作不少,但这四件作品无疑是颇具代表性的。

  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是城楼向南看的平视观察视角,画面中广场和大面积的蓝天白云占据作品近半空间。为了进一步拓展绘画视域,画家大胆取舍、打破透视常规,去掉画面近景位置的一根廊柱,以此拓展远景空间,使作品的表现空间更加宽广,展现出泱泱大国的精神气象。毛主席作为绘画作品中心人物形象站立在画面近中央位置,虽然只呈侧身,但是挺拔身姿与精神气度传达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伟大精神力量。

  唐勇力的中国画《新中国诞生》,采取了平视观看和广角摄像式的艺术表现手法。作品以中国传统绘画长卷艺术表现方式呈现,画面中一字排开的众多人物形象均为正面站立姿态。人物形象虽有高低错落,但整体保持在一条稳定的水平线上,毛主席作为中心人物形象站立在画面居中位置。作品带有鲜明的人文审美经验,是从当下审美视角回溯历史场景的艺术想象和创造,更多带有理想的视觉审美特征。

  李成民的油画《开国大典·人民万岁》,则是从广场上欢乐的人群身后向城楼观礼台方向俯视的视角。作品主体形象是广场上欢腾的人民群众,画家以跃动的笔法和写意性的绘画造型表现了欢呼涌动的人群,画面中斑驳闪耀的“旗帜海洋”展现了庆典的热烈与恢宏。

  赵建成的中国画《开国大典》,通过一种自下而上观看的仰视绘画观察和表现视角,使得绘画视点降低,画面人物形象更显高大。作品中毛主席等开国元勋站立在汉白玉雕栏的台阶上,人物形象具有雕塑般的崇高精神意象,台阶也幻化成巨大的雕塑底座,从而托起了人物群像。

  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是典型的新中国油画,画家在创作中将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盛唐壁画的装饰艺术审美表现理念与西方油画色彩表现相结合,强调绘画对象固有色,减弱条件色,突出色彩纯度和冷暖对比。作品色彩明快、艺术气氛热烈。画家曾在介绍作品时表示:“在带有装饰性处理的这幅画里,尽力表现出富丽堂皇,把风和日丽的日子里的一个庄严而热烈的场面描绘出来。”《开国大典》刚刚完成就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毛主席看了也曾称赞:“我们的画,拿到国际间去,别人是比不过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唐勇力的《新中国诞生》发挥了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的笔墨和色彩表现力,同时又适当融入敦煌壁画艺术的装饰元素和平面造型表现特征,明净清新的色彩渲染营造出特定的热烈和庄严气氛。

  李成民的《开国大典·人民万岁》在色彩运用上给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感受。画家敏锐地抓住广场上红旗猎猎、人海欢乐的热烈场景,从富有动感的红旗闪动中渲染庆典时刻的欢乐气氛,使观者通过画面色彩主调感受到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转折。

  赵建成的《开国大典》在画面色彩方面追求一种单纯与质朴的审美精神表达,赋彩主要强化和凸显红色艺术气象、营造热烈气氛,并在画面造型中引入西方绘画的明暗光影的表现手法,坚守写实表现的基础上注重历史人物的精神刻画,在整体秩序化站立的人物群像中通过有限范围内手与胳膊的微妙动态描绘,从庄严中求变化、在静穆中表现热烈,于热烈中展示力量。

  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时刻,中国人民意气风发的豪迈精神,从绘画构图到色彩表现、从人物设置到整体场景都足以反映泱泱大国的风度与气派。

  唐勇力的《新中国诞生》在艺术构思上没有受到意识形态的干扰,画面中描绘了当时所有中央人民政府委员63人。作品带有鲜明的历史叙事审美文化特征,唯美大方且符合时代大众的审美欣赏习惯。

  李成民的《开国大典·人民万岁》以举旗欢呼的人民群众为主体对象,写意化地表达了中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当家作主的喜悦之情。作品的视线越过人群,最终将视觉中心仍落在城楼上,并且清晰地呈现了毛,观者似乎也能听到毛主席的庄严宣告。

  赵建成在《开国大典》中成功塑造了开国元勋博大、朴厚、深沉和凝重的表情,emc易倍体育创造了英雄群雕纪念碑式的艺术表现效果,展现了时代伟人创造新中国伟业的壮丽。

  四件绘画作品虽然艺术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都表达了创作者共同的艺术创作主题思想,即通过绘画作品告诉全世界——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换了人间。

  作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伟大变革的重要时刻,关于“开国大典”题材的美术创作相信还会延续下去,那些匠心独运且符合历史画主题创作规律的艺术作品,一定会在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留下精彩印迹。品味绘画作品中的“开国大典”场景,不但能从中感受艺术之美,认识历史画创作的多样艺术视角和表现形式,也让我们在历史的情境中汲取磅礴精神力量、继续前行。(魏辉)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