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是国立艺术院。1928年,时任大学院长的蔡元培先生择址杭州西子湖畔,创立了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揭开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篇章。作为国内学科最完备、规模最齐整的第一所国立高等美术院校,中国美术学院在九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中,数迁其址,几易其名,从国立艺术院、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浙江美术学院到中国美术学院。这个过程中,始终交叠着两条明晰的学术脉络,一条是以首任校长林风眠为代表的“中西融合”的思想,一条是以潘天寿为代表的“传统出新”的思想,他们以学术为公器,互相砥砺,并行不悖,营造了利于艺术锐意出新、人文健康发展的宽松环境,成为这所学校最为重要的传统和特征。

  中国美术学院作为研究教学型大学,始终站在时代艺术的前沿,学科专业建设成绩均位列全国艺术类院校首位: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美术学、设计学获得A+评级(排名全国并列第一),艺术学理论获A-评级,戏剧与影视学获B+评级

  ◆在“双万”建设中, 28个本科招生专业中的26个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中国美术学院2023年计划招收本科生1620名(含中外合作办学艺术类计划75名;文化与旅游部援疆普通类计划5名;面向浙江省「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计划70名。)

  艺术类专业(校考):按综合分排名从高分到低分顺序录取。综合分折算公式:综合分 = 专业复试成绩总分÷专业复试成绩满分×60 +高考文化课成绩总分÷高考文化课满分×40

  建筑学专业:省级美术学和设计学类统考合格的报名考生,且高考文化课成绩达到我校划定的最低控制分数线后,按高考文化课成绩总分排名,从高分到低分顺序录取。

  艺术学理论类专业、风景园林专业、工业设计专业、艺术设计学专业在普通类录取。录取时按计划投放省份招生主管部门有关投档规定执行,进档考生择优录取。

  中国美术学院南特设计联合学院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艺术与科技)制定分省计划,专业成绩采用各省(市、自治区)美术类省统考综合成绩,安排在艺术类第二批平行志愿录取。

  ◆2008年景观学本科专业获教育部批准备案。◆2014年获教育部“风景园林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2014、2017年分获浙江省“十二五”、“十三五”本科高校新兴特色专业

  中国美术学院的风景园林教育以“文心”与“匠艺”兼具的文人景园设计师培养目标,“在场的风景园林”为专业教学体系。在王澍院长“重建一种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的学术方向下,以中国传统文人“山水世界”的传承为使命,立足中国美院山水画、书法、史论等学科优势,立足西湖山水与江南园林的地利优势,坚持“介入式”审美的当代景园造境教学探索。

  王澍,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普力兹克建筑奖获得者,当代新人文建筑的代表性学者,中国新建筑运动中最具国际学术影响的领军人物。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亦园亦宅——景园设计初步》获浙江省2020年度省级一流课程(线年国美金课奖

  《专业绘画二(摹山水)》 获浙江省2020年度省级一流课程(线下一流课程)

  北京大学组办的LA先锋奖全国高等学校建筑与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美术作品大赛金奖

  茶庭设计、摹山水、亦园亦宅、风景区规划、景区场地工程、居住区景观设计、景观工程与技术、植物配置、民居测绘、园林考察、庭园与亭榭设计、城市景观改造设计。

  就业知名设计院/事务所:SWA 景观建筑、规划和城市设计领导者、SASAKI 景观设计公司、奥雅中国十大景观设计机构、Mikyoung Kim Design 美国景观设计公司、Gustafson Porter + Bowman 英国景观设计公司、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等。

  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最早设立于1993年,面向社会需求,人文责任、后工业三要素为学科建设方向。专业对标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用设计创新思维赋能区域经济,打造国际化一流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最早设立于1993年,面向社会需求,人文责任、后工业三要素为学科建设方向。专业对标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用设计创新思维赋能区域经济,打造国际化一流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本专业以数字时代为专业建设语境,以人文美学为基本思想要领下,设智能交互设计与智慧出行设计两大研究所,聚焦物联网、数字智能、城市装备、交通工具等产业,基于杭州互联网与浙江生产制造业,面向国家与全球,在融合艺术、科技、人文、商业等大学科基础上,跨界计算机,生物工程,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

  本专业发展方向以用户体验研究、技术创新应用与场景构建为核心,整合产业资源,协同人本人工智能与计算设计、用户体验智慧健康系统设计等实验室,在输出前沿学术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与企业联合项目开发,以商业逻辑创造面向未来的新物种以人文智性构建工业设计的新范式。

  本专业强调学生高度的技术敏感性,以逻辑构建系统性思维,针对问题进行从用户、美学、技术、商业方面的全链路解决方案设计,以宽知识体系与深思想性的基础上,塑造自我意识,成为具备引领产业能力的人才。

  基于美学思想,以“人”的良好生活方式为核心,塑造社会价值与产业落地融合教学体系。本方向将坚持实用美学设计、实验美学研究并举的学研策略,以国家亟需的消费市场升级、文化复兴生活服务系统等问题为突破口,围绕传统家具活化、社会可持续弱势人群关怀、感性工学、消费美学研究等亮点,用新文科理念实践未来日常生活系统。本方向将辐射全产业链建构学术、创新商业应用一体化的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体系,推出一批国家课题前沿创作,大型项目。

  数字文创是以战略的眼光和数字的思维审视当代文化的新表现,它以文化创意为内容,数字媒介为手段,艺术想象为动力,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进行数字内容开发、视觉设计、创意策划服务和数字营销,创造包括数字展演、先锋文娱、IP衍生和文化创意等内容的全新艺术文化形态,营造具有独特体验价值、数字技术互动和情境感知的全新文娱场景。

  核心课程:数字文创设计纲论、设计策划与编导、设计造物与虚拟现实、数字孪生与创新设计、艺术媒介与场景建构。

  智能交互设计以解决“智能产品”与人的自然、友好与和谐交互为使命,将设计创意、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技术有机融合,致力于科艺融合的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依托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科背景,立足工业设计成熟理论与方法,面向典型智能交互场景的设计研究与创新,聚焦人本智能交互美学的感知与体验,探索软硬件一体化的智能新物种的诞生与成长。本方向学生既要具备较强的设计逻辑和创新思维,也要掌握智能产品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接口技术。毕业生将从事互联网产品和智能产品的交互设计、产品设计、用户研究等设计、研究和管理工作。

  核心课程:智能交互设计纲论、高级计算语言、行为分析与交互设计、智能硬件技术、智能产品设计。

  以场景体验与数化感知为双核驱动,以视觉艺术与空间造物为研究线索,以设计工程系统创新方式为变革奇点。探索从短途代步到公共交通、从智能装备到智慧城市乃至海洋战略的多维产业装备创新,是应对未来移动场景流和交通工具属性变革而进行的教学与研究实践。本方向致力于融合社会、科技、产业、商业、伦理等教学动机,形成以产学研结合的项目制研究方向建构多元的教学平台,兼顾前瞻思维和落地可能性,强学活动中的动态实践和创新双轮驱动。

  核心课程:智慧出行设计纲论、交通工具设计表现、数字模型与油泥技术、交通工具内饰设计、交通工具外饰设计、智慧出现系统设计。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学科学脉深厚,地位崇高,既是国际艺术史学研究的重镇,又以持续推进中国艺术研究为己任,是当代中国“艺术智性与新人文教育”的建设高地。2015年获评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在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名列前茅,获A-评级,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成绩优异、稳中有进。

  艺术学理论类招生,其中有两个专业,其一是艺术人文学院的艺术史论专业,其二是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的艺术管理专业。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艺术史论专业自创立以来,一直是我国艺术史论研究领域的重镇之一。该专业坚持艺术史是整个人文学科支柱的学术理念,注重人文价值的涵养,以中外美术史研究为基础构建培养方案,强化艺术史学史的研习,开拓出视觉文化与人文学科的新格局。该专业始终强调以艺术智性与新人文教育为学术主张,以经典作品和经典文献为治学门径,培养具有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学术品质的高级专门人才。

  牛津大学、瓦尔堡研究院、英国国家美术馆、柏林自由大学、汉堡大学、海德堡大学与艺术人文学院有长期的交流合作。

  中/外艺术史、艺术社会学、艺术赏析与实践、文献检索与编辑、史学理论与博物馆研究、视觉文化导论、中国古代名画讲读、中国书画鉴定、古物学基础、艺术批判等。

  从事视觉相关行业研究、教学、知识生产、策划、管理等工作。高校与研究型机构、出版与各类媒体传播机构、博物馆与艺术文化机构。

  艺术管理专业回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具典型跨学科性的新型专业。以艺术经验与实践、艺术理论与历史为基础,涵盖艺术行政、艺术传播、艺术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等内容的专业教学,培养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文化发展需求、具有跨界思维与国际视野的创新型艺术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人才。

  艺术机构行政准备与实践、观众发展与组织行为、艺术传播与公共文化、文化政策与制度、艺术机构与战略管理、博物馆概览、艺术管理概论、艺术家个案研究、现代艺术史学源流及方法、艺术社会学等。

  文化艺术组织、美术馆、博物馆、基金会、传媒和艺术商业等机构,在艺术教育,艺术市场、博览会、拍卖、文旅等领域,以及在国家文化艺术管理行政部门的行政、策划、组织、管理、教育推广等工作。

  中国美术学院自2005年正式开设艺术设计学专业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当前国内设计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教学与研究单位。秉承学院文脉,培育高端人才,凸显设计思想,促进多元发展。

  艺术设计学专业在专业培养过程中贯彻理论与实践并举的教学与研究方法,以探索新型的“设计人文学”教育路径,在中国美术学院建构“视觉艺术创造与教育的东方学”体系中,坚持立德树人、坚定文化自信,建立“中国设计学新框架”与“设计学方法论体系”。

  形成了设计历史与理论、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设计管理与策划三个专业版块。在融通艺术学、历史学、考古学、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诸多领域的背景下拓宽设计学教学与理论研究的范畴,涵盖且延展与“视觉艺术东方学”相关的多个领域,凸显有关东方设计观念与文脉、生成与发展、内涵与阐释等研究特色优势。

  设计历史与理论研究主要致力于中外设计历史、设计史学史、史学方法及理论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以中外传统设计史学为根基,以设计史文献梳理为依撑,重点切入中外现代设计史学的研究,以为当下设计实践提供智库,并发展以史学理论为主体的设计批评和鉴赏研究,积极构建具有深厚人文基础及国际视野的现代设计史学新体系。艺术设计学专业作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因此未来三年内,本专业方向积极铸以东方设计学为理论基础的“新设计史论” 专业和“设计研究方法论体系”,以建设一流专业为导向,深拓课程内涵与边界,深耕研究专长与实践,强学与研究互为促进;并积极推进一流专业的建设与考核。

  对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现阶段有以下几个突出问题:一是文化遗产如何降低对政策的依赖,政策支持固然重要,但形成具有自我“造血”功能的良性循环才是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二是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度”的掌握,既不能过分保护,更不能无序开发,而是要在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中寻找平衡。三是如何让文化遗产具有“活”的灵魂,在与现代社会新兴文化融合的基础上,还需寻求更加多维的途径。就如何进行文化遗产保护“活化”是本研究方向的重点所在。文化遗产保护“活化”核心是人的参与,它实际上是反映某一个时代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状态。早期的文化遗产更多是存在于政府、传承人与被传承人之间,随着时间推移,有了组织、学者、游客甚至资本的社会参与,这对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尤为重要,尤其在价值传播方面。

  由《出版与编辑》《内容信息的可视化》《空间设计与理论》《博物馆学与设计策展》《设计策划》组成课程群。目标:帮助学生掌握设计行业策划工作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具体落实在展览策划、营销策划两个类别。特点: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理论知识——实践输出”的学习过程,将理论及文字工作与实践营造工作整合在一起,培养具有策划思维与执行能力的高端设计行业人才。并与“设计管理”方向联合培养“项目发起——项目管理与执行——项目评估”全链式设计行业高端人才。

  艺术设计学专业开创了以设计史论为主、兼顾设计实践,实施设计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与研究模式,迄今已培养了数百位艺术设计学学士与设计艺术学硕士、博士。当中许多毕业生在步入社会后投身设计实践工作与设计研究事业,在相关专业领域发热发亮,为中国设计学界贡献力量。

  中国美术学院南特设计联合学院(NACAA)是经教育部批准、由中国美术学院与法国南特大西洋设计学院联合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院依托中法两校优质教育资源、先进教学模式、前沿课程体系、一流师资力量和深厚人文底蕴,以国际化视野、跨学科融合和产学研合作为办学特色,致力于培养能满足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跨文化能力的高级复合型设计与创新人才。

  1.国际化:引进法国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以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与专业视野。课程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并为学生提供出国学习和企业实习机会。

  2.跨学科:注重课程体系的跨学科性,融合艺术、人文、科技和商业,培养具有跨界创新能力,能以综合视野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人才。

  3.产学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依托国际产学研平台,采用项目制教学和集教学导师与企业导师为一体的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并重视学生的企业实习环节。

  学生在第一、第二和第四学年在中国美术学院学习,不少于1/3的课程由法方教师承担。第三学年可选择赴法国南特大西洋设计学院与来自全球的国际学生一起完成工作坊、emc易倍体育Personal Project及国际合作项目。学生完成全部课程并达到两校毕业要求的,将同时获得中国美术学院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及法国南特大西洋设计学院的学士学位证书。

  环境设计专业依托中国美术学院一流设计学教学基础,联合法国南特大西洋设计学院空间设计(Space Design)专业的优秀国际师资,融合广阔的国际国内人文和产业教育资源,形成“高起点、强实践、敏思维”的教学模式。强调快速迭代的科技平台在环境设计教学中的熟练运用,以及与人文艺术的交融发展,以国际视野开展数字时代的环境空间设计与虚拟现实表现孪生共塑的设计教学新模式。

  课程内容:以人文艺术、工程技术、空间表现三个模块知识为基础,在教学内容上注重设计艺术、跨界思维、技术表现的基础能力培养,通过开设围绕实际项目课题,形成学习、研究、实践的全过程设计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艺术表达、数字语言工具、设计方法论、设计史、材料与技术、建筑空间分析、住宅环境设计、文化环境设计、商业环境设计、展演环境设计等。

  就业方向:建筑设计、展览展示设计、商业展示设计、城乡更新设计、室内软装设计、舞台表演的场景设计、文化艺术策展策划、室内设计、景观环境设计、政府相关的规划、建筑、园林景观等部门从事管理工作。

  本专业依托中国美术学院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产品设计”的教学基础,结合法国南特大西洋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Product Design)紧密对接社会服务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复合型跨界设计能力的产品设计专业人才。本专业围绕交互性产品、地方产品、时尚产品、健康产品开展设计研究与实践,强调产品设计中的交互、行为与体验,同时在物联网、数字化等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思考设计中的人文关怀。

  课程内容:以人文、艺术、技术三个模块知识为础,在教学内容上注重设计、市场、品牌推广的全流程能力培养,开设围绕实际项目,形成研究、实践、推广的全过程设计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艺术表达、数字语言工具、设计方法论、设计批判、设计史、人机工学与结构设计、家居产品设计、交互产品设计、时尚产品设计、健康产品设计等。

  就业方向:产品设计事务所、各类制造型企业、各类互联网公司、平面设计公司、模型制作公司和会展公司从事产品设计开发、交互性产品设计、三维造型设计、视觉设计、文创产品设计、人际分析与测量、产品展示设计等工作。

  专业依托中国美术学院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的教学基础,结合法国南特大西洋设计学院数字设计(Digital Design)专业,紧跟数字化时代社会发展潮流,及时回应新语境下设计学科的发展需求,积极探索相关产业领域新的增长点,探索艺术、科技和设计三者的联动关系,并强调技术的包容性,提倡科技服务于人与环境,以回应未来社会的真实需求。本专业以数字媒体交互设计为专业内核,足于用户体验、情感叙事、场景构建,教学内容涉及信息可视化、数字媒体创意、场景数字化等专业领域。

  课程内容:艺术与科技专业课程从人文、艺术、技术三个维度出发,内容上既融合了经典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又融合交互设计、品牌传播等跨学科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基础设计能力、艺术性表达和数字化思维。专业核心课程:艺术表达、数字语言工具、设计方法论、设计批判、交互设计原理、编程基础、信息图形、网页设计、界面设计、交互设计等。

  就业方向:数字内容、数字产品、界面交互、人机交互、用户体验设计就业方向,可供职于互联网行业企业、数字创意产业机构、文化艺术机构、各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院系等开设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