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备三年的声音艺术博物馆首展启幕,昨天正式对外开放。声音艺术博物馆院落总面积8200平方米,展览空间面积6400平方米,由常设展览“声音总站”、主题展厅“声音艺术空间”、声音实验项目基地“若谷楼”及“声活中心”等组成,将为观众奉上融合社会之声、自然之声、生活之声的艺术盛宴。

  “磨剪子嘞——抢菜刀——”步入声音艺术博物馆老北京声活展厅,这句家喻户晓的吆喝声便流入耳畔。这一展区通过沉浸式声场、故事叙述、文物和老物件,来讲述20世纪初北京的日常生活场景。从鸽哨、鸟笼、蛐蛐罐到游商响器,一件件老物件以及它们所承载的声音记忆,让整个展厅升腾着老北京浓浓的烟火气。

  老北京游商文化非常丰富,每一个行当有它自己的声音广告。在展柜里,有一组外形酷似金属甜甜圈的响器,声音艺术博物馆的联合创始人秦思源介绍,这组展品中大的是“虎撑子”,小的是“指铃儿”。“展柜里的虎撑子是明朝制作的。虎撑子是老北京走街串巷的郎中使用的响器,这种响器内置钢珠,中空,用的时候把它套在三个指头上,摇之作响。而指铃儿尺寸更小,是套在一个指头上摇晃的,声调更高,卖小药的人用这种响器发出的声音招呼有需要的人出来买药。”

  在展览现场,观众可以通过音视频作品感受北京清末民初的民间生活。其中音频的主要素材用的是秦思源多年以来收集的老北京声音,视频画面风格参考的是秦思源外婆凌叔华为她自传《古韵》画的插图。其全景声效果是根据每个场景内容而设计的,令人感觉如临其境。展厅中央还有一棵用槐树、柿子树、枣树、榆树、海棠树等北京常见树木木材塑造的“大树”,营造出胡同四合院里的亲切氛围。

  戴上耳机,点击屏幕上的播放键,就能聆听到上千年前新疆的古代语言。“语音”展览单元通过与资深学者的合作,把一千多年以来近乎消失的语言,呈现在现代观众的听觉中。在“和田和声”展厅,悬挂着多种新疆乐器,地上的表演舞台富有新疆民间生活气息。观众还可以通过展览中的六个声音体验装饰罩,聆听和田不同的音乐形式和风格,包括兰干和普鲁地区民歌,和田木卡姆大师阿卜杜拉·麦吉农的都塔尔弹唱歌曲,山区原生态的热瓦甫弹唱情歌等。

  声音也是一种科学现象,声音艺术博物馆的声波实验室,通过各种互动装置的操作与演示,让声波呈现在观众眼前。“快过来看啊,这个水还能倒流呢。”几名观众驻足在“声波喷泉”装置作品前,通过手机屏幕观看作品,看到水仿佛从低往高倒流,不由发出惊叹声。原来,这个“声波喷泉”装置作品,是声波频率对水流的震动影响与相机拍摄频率的关系产生的特殊效应。

  从传统到当代,围绕声音的探索与创造从未停止。声音艺术空间展出的“音顾”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声音创作三十年回顾展,将通过半年的轮展周期,回顾过去三十多年来中国当代艺术中以声音为主要媒介的艺术创作实践。而声音实验项目基地若谷楼将定期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探索有关声音的奥秘。emc易倍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