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现在艺术生,已经面对得不是自己家庭中的偏狭,父母心中都疼自己的孩子,孩子喜欢艺术,都在不计成本无私赞助。可每每有不懂情况街坊邻里七大姑八大姨,还未跟上时代发展得脚步,便着急送来格外关切的目光与毫不走心的寒暄,毕竟在他们眼中考上清华北大才算纯正的登科及第。家长多半外行无力反驳、孩子一知半解尚未掌握话语权,多数选择沉默自我安慰:谁让我们选择了艺术,非要成为设计师呢?

  尽管,距离设计在中国这片土地诞生不过20年光景,很多地方还来不及闹清楚什么是设计,什么是艺术,便索性一股脑将二者混为一谈:他们都是搞艺术,学画画的,我瞅瞅这画的啥,你说说这像个啥?将来能干啥?

  花式回击,康石石并不认为能帮助七大姑八大姨产生什么实质性的观念转变,反而映射得我们好像狭隘许多。今天,借着题主的题目,和大家一起叨叨下艺术和设计的关系,顺便看下当下多数人对于艺术设计的见解已与时代脱节多远。。。

  我们还是先从大家更为熟悉的“艺术”中,挑选最熟悉的“绘画”聊起吧,这样会简单不少。

  艺术品,具备观赏性,在传统认知中,可以是挂在家中的山水、摆于案头的文玩、也可以是陶瓷器皿或装饰点缀,艺术品“欣赏价值使用价值”,它可以赏心悦目,它可以陶冶情操,却很难于生活中找寻到非常实际的用武之地,我们甚至需要与艺术品保持一定的距离,既给艺术品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又要让艺术品自己的审美格调能与周围环境相互糅合,我们不敢过多打扰,偶尔触碰也要分外小心,即便远远立足欣赏,艺术品亦可完成自己的使命。

  设计作品,便不一样了。随着每日清晨的苏醒,我们的世界便被设计包裹,身下的床垫是产品设计、床是家居设计、被子是面料设计,通过遥控器打开智能窗帘,开启音乐——交互设计,穿上拖鞋——鞋靴设计,走出卧室前往厨房、卫生间、衣帽间——室内设计,穿着打扮一番——时尚设计,走出公寓——建筑设计,穿过街心公园——景观设计,乘坐公共交通——交通工具设计,穿越市区来到CBD——城市设计。我们每日穿行于空气,呼吸着氧气,生活却从设计不断获取供养:舒适、便利、高效、娱乐...

  如果有人问:学习设计,有没有必要?不如反问自己:回到原始丛林,你乐不乐意。。。

  艺术包含:绘画、雕塑、装置、摄影、视频、多媒体、观念、行为、陶瓷、数字艺术等

  设计包含:服装、面料、珠宝、建筑、景观、室内、工业、交互、平面、插画设计等

  艺术作品的创造者为欣赏者提供与艺术品参与体验互动的机会,表达自己心中所想,欣赏者获得的体验属于开放式结局。

  设计作品的创造者为使用者提供改变生活体验的可能空间,发现问题、预见问题、解决问题,设计者已为使用者的体验过程预设结局。

  艺术≠设计,但艺术与设计也并非绝缘,通俗讲:不过是懂艺术的设计师,设计出的作品更具市场价格罢了。

  从小开始,学艺术便与画画紧密相连,以至于多数艺术留学生在出国之前都会认为做服装设计师就是画时装插画的,作建筑设计就是建模渲染出图的,作交互设计就是画线框图强调用户体验的。

  但在出国游历之后,我们会发现,设计不在纸面,设计在于生活,设计在于沟通,设计在于体验,设计在于改变。设计师会不满,设计师会冲动,设计师会执着,设计师会奉献。

  我们都是设计的受益者,由设计凝结成的Logo犹如时代遗存的暗号,只有经历,才能解封当时世界发生的巨变。

  无论对于艺术家也好,设计师也罢,大家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都有自己渴望完成的期待。但艺术的实现终究需要结合语境,欣赏者需要进入一定的空间场内,譬如美术馆、画廊、艺术区等具有特殊属性的场地,才能更为圆满的体验艺术家为欣赏者提供的精神享受。

  原来人们总认为孩子如果能进银行工作最为保险,因为银行好比河道,资金好比河流。但河流分支出来流向哪里?打开京东淘宝便多少清晰了些....

  写到这里,康石石只想替设计师说几句公道话,能够影响世界的,不仅有一手玩儿意识形态,一手督办军事实力的高层政客,也不仅有在经济圈儿内疯狂打泡沫的金融寡头。设计师,更为踏实、更为务实、更为实在,我们只想让属于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因为语言本来就是抽象的定义,而艺术和设计在我们过往的观念里也足够抽象了,用抽象去定义抽象,还要讨论,那真的不可能说清楚了。

  比如艺术,是艺术品还是艺术行为,是独立艺术还是商业艺术,这样你就有了明确的讨论范围。在以商业为目的进行艺术行为、创作艺术品的时候,你是有明确的服务对象的,所谓的人文、人性、自由、精神层面的交流,都是以能够服务好这个对象为目的的。比如电影,比如话剧,比如戏曲,比如演唱会、音乐会……如果是独立艺术行为,则更加注重自我表达一些。比如画展,比如影展等。在后者这里,商业行为一般指展览后的画商收藏、买家收藏等,但通常来说艺术家不会先预设一个买家喜欢,而是希望通过创造一个自己满意的作品来达成艺术上的表达目的,至于买家认可则是后续行为,因为预设买家,则整个行为的本质就偏商业了。

  设计自始至终都是一个解决人们生活方式的有目的行为,商业结果是和设计目的密不可分的属性,因为只有获得商业认可以后,设计行为才有可能迭代与延续。同样,设计也具有人文、人性,以及让使用者更加自由,甚至精神层面解放与交流的属性,设计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高楼大厦、飞机航天器,到指甲刀挖耳勺,没有什么是不存在设计的的,有了设计,我们才能活得像一个现代人,才能拥有更多的自由,才能在生活与工作中更加便利。至于设计行为的严谨等等,我认为这和商业艺术甚至独立艺术也都有着一样的要求,都需要严谨缜密的艺术思考,方法推敲以及目的、手段的衡量。

  虽然我不认同把独立与商业弄的如此泾渭分明,但是事实上这二者的区分与共性,在目的不明的时候往往不能被局外人看清。由此则产生出许许多多的误解:艺术家的商业行为,喜欢标榜灵感与自由意志,设计师的独立行为,被人视作庸俗和铜臭的谄媚行当,最近这几年,“匠人”似乎也成了另一个需要被讨论与关注的领域。我想,语言可能自始至终都是抽象的,对于知识的有限掌握会让大家永远都存在偏见与误解,当然,如果讨论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则应当在讨论的方式上不厌其烦,给话题一个足够宽松和自如的环境。

  在人们大脑中,最常见的东西,因为司空见惯,往往就给人以土的感觉。而那些不太常见的形态,或颜色,却能给人眼前一亮,显得更有艺术和美感。

  所以设计需要创新,艺术也要不断创新。不过恒大方面,又做了一些新的方案调整,也就是下面这个。

  当然了,设计与艺术,两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一款产品,能兼具实用的功能设计与艺术美感,往往这样的产品,会更加有格调和B格,但是也要把我好一个度。

  比如,苹果的Magic鼠标。好看么?答:好看。 好用么?答:额,很难说。

  一切塑造我们生活环境的物品,地板、浴缸、牙刷等,都是由颜色、形状和材质等基本元素构成的。现代主义的基础理念是:这些东西的造型应交给理性和明确的意识,目标在于对这些元素进行组织。因此设计的想法,从广义上来讲,就是通过理性,综合性的创造追求一种人类思维的普遍平衡与和谐。设计,就是通过做东西的过程对人类的生活与存在的意义进行阐释的行为;而艺术,则是发现一种新的人类精神的行为。设计和艺术都是对客观的某一操纵方式,它们采用塑造或表现等手段为我们的感觉器官所感知。我老是被问到艺术与设计有何区别。鉴于我对把艺术与设计结合起来,或是把艺术与设计隔离开来的意义都不太感冒,我不会在此界定它们。然而,为了帮助读者理解设计的概念并对在设计项目的范围有个理性把握,我就来谈谈它们的区别。

  艺术说到底是个人意愿对社会的一种表达,其起源带有非常个人化的性质。所以只有艺术家自己才知道其作品的来源。这种玄虚性使得艺术“很酷”。当然,解读艺术家生成的表达有多种方式。非艺术家通过对艺术的有趣阐释与艺术互动,欣赏之,评论之,在展览中对艺术进行再次创作,或把艺术当作一种智识资源使用。

  而设计,则基本上不是一种自我表达,它源于社会。设计的实质在于发现一个很多人都遇到的问题然后试着去解决的过程。由于问题的根源在社会内部,除了能从设计师的视角看问题外,每个人都能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过程。设计就是感染,因为其过程所创造的启发,是基于人类在普遍价值和精神上的共鸣。(原研哉,pg.24)

  设计中的设计全本/(日)原研哉著;纪江红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emc易倍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