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策展人迈克•皮克林(Mike Pickering)的内容大纲时,便在脑海中想象了这些树皮画呈现

  “大师:澳大利亚树皮画艺术家”展览中展出的展品创作于1948-1985年间,出自澳大利亚北部的阿纳姆地树皮画大师之手,其文化传统已逾五万年,沿袭至今,在世界艺术舞台上拥有一席之地。

  按展览大纲中的结构与内容层次,根据画家的家乡特色和绘画风格,按阿纳姆地西部(用具象描绘的人与物的图像占大多数)、东部(侧重以氏族图纹为重心的几何构图模板)和中部(倾向将两者合二为一)三个部分划分,结合空间条件与展厅实际,如何将空间设计与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表达清晰,让衔接点过渡得自然?这是作为设计师必须考虑的。

  为了让观众直观地感受澳大利亚树皮画的魅力,了解这些珍稀的树皮画是剥树皮为画布,取赭石为颜料的绘画作品,在展览的开篇,特别设计了树皮画的原料——仿真桉树的造型。除此之外,还将整个展厅的空间色彩设为了赭石颜料色,这样会很直观地拉近观众的认知心理,使观众对展览不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

  考虑到澳大利亚北部的阿纳姆地属于亚热带地区,地貌环境差别很大——东部为海岸及河漫滩,中部为森林草原,西部为岩壁断崖,但是这些地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均有绿色植被。

  如何让观众透过简约的通柜,在观看展品时,感受到这种亚热带气候,与展品产生共鸣,在展览时空内进行思考,与展品对话?从视觉传达角度考虑,以整体视觉冲击、装饰与内容进行统一为原则,进行展览情境设计,把所有通柜底部铺上了仿真植被,并做了修剪及造型处理,这样做的目的是区分三个地区的环境差异,即东、中、西部按植被依次按略少、最多、最少来铺设。其次,用通柜中没有覆盖植被的地面和背景颜色进行衔接,不显得突兀和喧宾夺主,为观众理解展品提供了一定的立体模式,强化了展览的视觉形象,在渲染展览氛围和烘托展品形象同时,又不取代展品视点。

  展品是构成展览的基础,也是展览表现的主题。这个展览展出了包括伊热瓦拉、纳瑞金•梅么如、毛瓦兰•马瑞卡、贝利克奇•古马拉等45个艺术家的作品,他们中的一些艺术家还是祭祀首领,或者政治家,或者文化倡导者。这些作品中的图纹、主题和故事,传承了上万年,有些绘画直接再现远古岩画和传统祭祀上身体彩绘中的素材。

  为了能使观众更深入了解每一件展品的具体信息点,说明牌便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二维码已经成为我们日常必不可少的信息来源点,我们这次将展品的相关信息与作品注解都写入到二维码中。观众可以通过对展示信息的阅读了解到展览的线索和具体内容,当观众的视线集中到展品时,展品则成为对展示信息的印证。以展品为中心的视点加上由展品衍生出的信息形成了展览语境。这些信息是对展览内容的注释,也是对展品的升华。

  为了能让观众更加近距离地欣赏作品,我们用轻型亚克力防护罩取代了厚重玻璃罩和护栏,设计上既考虑到简洁美观又考虑到布展时的便捷,同时还符合经费预算和技术实际。

  中方专家崔金贵(右前一)和展览项目负责人王海蛟(右后一)检查亚克力防护罩

  陈列展览是内容与形式设计相统一的艺术整体,内容设计是展览的基础,形式设计是展览的升华,二者在展览过程中相辅相成、协调统一,并且展览的最终目的不是展示而是对话。

  有多少观众来观看展览也许是衡量展览效果的指标,但是作为设计师,更期待观众在展览中与展品进行对话,而那也才是一场展览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展品、空间、观众是核心要素,合理构建陈列展览的语境和情境、视点与视觉,形成既适应时代发展又符合自身规律的展示标准,是设计师需要时刻探讨与进步的研究方向。

  展览形式设计师胡妍(右)与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策展人迈克·皮克林(Mike Pickering)(左)、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马修·特利卡(Mathew Trinca)(中)合影

  2018年7月3日,“大师:澳大利亚树皮画艺术家”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这是作为澳大利亚国宝的树皮画走出国门,开启其国际巡展的第一站。emc易倍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