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沉浸式文旅项目不断涌现,给人们带来全新的游览体验。其中,使用新型数字展陈技术的沉浸式展览,把知识的传递与获取,变成了可观、可感、可参与、可互动的沉浸式体验。

  新技术加持下,科学文化知识与新潮视听形式结合,观展愈加新鲜有趣,也进一步推动了文旅深度融合。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VR)等新技术在文旅领域加速应用,沉浸式文旅项目在各地不断涌现,沉浸式展览受到广泛关注。

  沉浸式展览将给观众带来怎样的新体验,又如何促进文旅深度融合?记者进行了采访。

  58种古今动植物、50台投影设施营造震撼沉浸感、1000余个动画效果通过互动触发……走进位于北京世园公园植物馆内的“亿年进化——植物历险记”探索体验展厅,一个由远古植物、动物以及水生动植物组成的奇幻光影世界扑面而来,观众仿佛置身于白垩纪时期,沉浸在好玩、好看又长知识的“植物历险记”中。

  “植物历经亿万年的进化,才成为今天的模样。然而,植物不会说话,怎么面向儿童开展生动的科普教育,我们一直在探索。”北京世园公园植物馆馆长刘英凯说,1000平方米的沉浸式空间,呈现了重大考古发现——辽宁热河生物群。通过互动式、情境化的参与,将白垩纪前后中国北方的丰富植被和生态环境以数字化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

  两年前,展览首次亮相就吸引了不少小朋友,“沉浸式、交互化”成为这个展览的鲜明标签——地面、墙面感应雷达系统,能针对观众的动作,实时给与视觉和声效反馈,可让观众充分与场景内各处角色和物体对象互动,从而获得独特的反馈体验。

  记者在现场看到,孩子们置身其中,用手碰一碰、用脚踩一踩、用智能道具贴一贴,就能变身为探险队员穿越到白垩纪,与喜欢的恐龙和远古植物“零距离”接触。

  “整个历程可游、可触、可观、可听,而且整体的故事场景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美感,通过趣与美的体验来激发好奇、引导探索、学习知识,emc易倍体育让化石和植物科普知识活起来。”刘英凯表示,体验展实现了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意的深度融合,受到观众普遍青睐。未来,该展览还将开放场馆合作,启动全国巡展,继续扩大影响力。

  满天繁星笼罩下,硕大的地球和月球呈现眼前。地球表面上演着四季交替、风云变幻,月球表面则仿真显示坑洼不平的场景。不远处,巨大的投影屏上有一个红彤彤的大火球,靠近时,能感受到热浪扑面而来……在已开馆两年的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家园”展区,参观者宛如置身浩瀚宇宙。

  通过宏大的沉浸式场景设计、3D打印高仿真立体模型、极具视觉冲击的视觉影像、AR互动及大型OLED曲面交互媒体等技术手段,“家园”展区生动展现了日、地、月的关系,带领观众从宇宙视角重新审视地球家园。

  “我们是在创造一段体验。”上海天文馆天文研究中心主任林清说,天文馆设计建造之初就秉持这样的理念,更重视观众的体验感,因此沉浸式体验项目比比皆是。

  充分体现流线之美的建筑,充满宇宙元素的展区展品……上海天文馆巧妙运用环境氛围、灯光音效和高仿真场景模拟手段,全景展现宇宙浩瀚图景;采用体感互动、数据可视化、AR、VR等先进展示手段,集视、听、触于一体,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绪和感官,从而带来全新的游览体验。

  林清列举了一些很受观众喜爱的沉浸式体验项目:在“天象厅”,躺在沙包上,仰望璀璨星空,静听蛙声蝉鸣,仿佛置身野外;在动感剧场的科幻影片“飞越银河系”里,坐上自动驾驶的“太空飞船”,体验驾船升空场景,模拟进行宇宙探索。

  除了常设展览,临展也时常带来惊喜,比如情境式原创展览“生活在火星”,以未来人类的火星生活为主线,带领观众沉浸式体验火星上的衣、食、住、行。当前正在展出的“拾光寰宇”展览,则让观众置身如梦如幻的光影世界。

  林清表示,今年底,上海天文馆将与敦煌研究院合作,推出临展“敦煌的星空”,运用科学与艺术手段,呈现一场以星空为主题的古今对话。

  “在一路通关中,我不知不觉就了解到许多运河文化知识。”不久前,江苏南京的初一学生刘思遥和同学一起到扬州玩,第一站就参观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其中,最让他感到惊喜的,是“运河迷踪”的沉浸式展厅。

  展厅以游历大运河为背景,在剧情及道具的引导下,用层层解谜的方式来推演答案、推进情节。在这个过程中,刘思遥和小伙伴们需要梳理大运河简史,了解与大运河有关的知识,感受因运而兴的城市发展,在展厅中学习知识、回答谜题,最终通关。

  “在其中一个单元,我们通过大运河从码头进入扬州城,街景、市集,一一呈现在眼前,身临其境解答关于驿站、码头的谜题;在‘逆水行舟’单元中,我们结合视频,还学习到了简单的物理学知识。”刘思遥说,当最后一块证据终于拼上、使命完成时,他们都激动极了。

  刘思遥母亲姚女士告诉记者,儿子在“解谜”时,她参观了“运河上的舟楫”等其他几个沉浸式展厅,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我们站立在实景的沙飞船上,感受潮流涌动,看着眼前的视频影像,听着两岸的说书声、叫卖声,那一刻,仿佛置身于大运河上,切身感受着运河生活。”

  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沉浸式展览随处可见:“河之恋”展览以“水”“运”“诗”“画”四个章节,运用“科技+艺术+文化”,将写实的自然人文风光与抽象的视觉艺术融合,体现“流动的文化”这个主题;“运河上的舟楫”展览结合实体体验和数字虚拟体验,讲述运河舟楫的演变、运河生活的变迁。

  “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如互动游戏、数字化表达等,润物细无声地传达展陈知识,很受参观者欢迎。”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告诉记者,文化场所知识点多、信息量大,分众化、差异化、轻松愉快的沉浸式展陈不仅可以缓解视觉疲劳,还能让不同年龄段的参观者愿意来、待得住、印象深、有收获。(记者 贺勇 黄晓慧 姚雪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