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民先生,是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媒体专家和管理者。同时也是一位勤奋耕耘、风格鲜明、富于创新,积极探索新媒传播的作家。在《黄河文创》及多个网络新媒上登载推送的一系列作品,得到了广大网络作者、读者的关注和好评。《黄河文创》从“问道麻黄梁”一文起,开设了【大年月】专栏,将陆续登载推送张敬民先生的作品,以飨文友。“大年月”这三个字,是张敬民先生在一件旧器物上看到的,当时他就感到很震撼。不知道主人在写下这三个字时,究竟记录了怎样不寻常的时代。在他看来,可以“大年月”堪称者,社会或家族必正经历变迁之大事,否则难负其重。就人生而言,何尝不是如此,细细品味,有许多事情亦是生命中值得记载的“大年月”。故而以此为栏题,记人记事,留下你、我、他那一个个不容忘却的“大年月”。

  一年前,邢利民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卸去那副挑了43年的担子,总算可以缓缓气歇歇脚了。他的称谓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人们都改口尊称“老书记”。村民都说:老书记眼窝子深呢,退下来整天也闲不住,骑着自行车满村子里转悠,哪有什么不合适,电话准定打给村两委新班子的人。老书记豁亮地说:扶上马送一程,这是老一辈人的责任。而这一茬新班子的人,干起工作来也真不含糊,九牛爬坡个个出力,铆足劲儿地想着法子往前做、往细做、往好做。

  老邢每天乐乐呵呵,有说有笑,诙谐、幽默地愈发可爱了。他每天吃过早饭,绕着村子的宽街窄巷兜圈圈,这里摸摸,那里瞧瞧,就连一棵棵树一垄垄田都是看不够的美风景、好风光。他熟悉贾家庄的一草一木,emc易倍体育这儿的一切都留有生命印痕的情感,流溢着自己对家乡的深沉爱恋。相夫陪伴了大半辈子的老伴侯玉娥说:这老头子成天到晚操心的只有一件事,让村子一年比一年发展的更快更好,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更美满更红火!

  邢利民对养育了自己近70年的贾家庄始终念怀感恩之情,对一辈辈人在这块土地上留下的跋涉印记铭心敬畏。他有一句话:记得住来路,才能不忘初心。今天的贾家庄,幸福指数超高,乡亲们生活的和和美美,有滋有味,来过见过的人都由衷感佩,羡慕不已。这样的好日子咋来的?一进村口的腾飞大道两旁的巨幅标语作出了回答: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这是邢利民卸任村党委书记一年半前,在村里的道路拓宽工程完工时特意做的一件事——14面漆金石鼓分置大道两旁,请人把字雕刻上去并加上红彤彤的彩。老邢就是要让出来进去的人们真真切切地看清这两句话,回味回味,记在心里。

  就在修整这条腾飞大道时,路面需要延展,原来生长在两旁的树都移走了,单单剩下个“炮楼子”杵在路边,很是扎眼。有人说,挺碍事,不美观;也有人说,那是几十年的老物件,早过时了;还有人说,这与新农村建设不匹配,干脆炸掉算了。大家都等着村党委书记邢利民的态度,可他就是闷着憋着不表态。他明白,大家说的并非没有道理,这是座上世纪70年代末建起来的水塔,之前村里人吃水都用辘辘从露天的水井里往出搅,牲口渴了也来这儿,又拉又尿,遇上刮风下雨的,尘土、杂物、脏水都往井里倒灌,尤其是到了冬天,井口边上结起厚厚的冰坨子,挑水的人没有不被滑倒过的。1978年,刚任村支书两年多的邢利民提出要彻底改善村民的饮水条件,修建当时城里人才用得上的水塔。哪知,12位支委中竟有好几人明确表示反对,都觉得祖祖辈辈都这样过来了,没必要花这个钱,村里急需用钱的地方还多着呢。的确,建水塔的工程投资需要8万多元,这对当时的贾家庄来说可不算一个小数目。年轻气盛的邢利民说:城里人要健康,咱村里人也得要健康。吃水是关系到父老乡亲健康的大事情。没有健康的身体,咋能建设好咱的贾家庄!他一拍胸脯说,钱我自己来解决!于是,这项村里人从未见过的“炮楼子”工程,在新奇与疑虑的目光中上马了。几个月后,高高的水塔耸立在了村口,这也成为了汾阳全县农村第一个改善人居饮水的开创性工程。当清澈甘甜的自来水流进一户户农民家院的时候,那些曾经投过反对票的支委对年轻的支书心服口服了。

  现在这水塔已经完成了实际应用使命,可它确是一个时代的地标,忠实记录了那一代人改变家乡面貌的奋发精神。邢利民认为,这水塔承载着不可泯灭的历史使命,它蕴含着的精神内核对现在和未来都具有深刻的召唤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在他的建议下,这座砖混结构的老水塔被完好无损的保存下来,塔身上竖着写下两行红色的大字:吃水不忘挖井人,翻身不忘。如今,这座依然矗立于村口的水塔,犹如一位历史的亲历者,向南来北往的人们涓涌不息地诉说着曾经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故事。

  深邃的精神须用显性的物质表达出来,而典型的物质产物又恰恰蕴藏着深刻的时代精神。贾家庄长年积攒起来的厚实“家底”正成为了这样的经典范本。早在2009年,村党委决定上马一项在当时看来浩大的“红色”工程,建造一座实用面积为3600平方米的展览馆,将收集到的从解放前直到当时能代表各个时期的所有典型资料、照片、物件、设施等等汇集起来,盛装进去,按照编年体的形式分门别类编排入列,构成一部形象生动、史料确凿的“村史”。在整天与土坷垃打交道的村民看来,这“编纂修史”可谓是破天荒的事。正因如此,邢利民把它看得很重,说这是关系到子孙千秋万代的“民心工程”,不建则已,但建就要像国家展览馆一样根基不倒、终不落伍。他登门求助有关部门,人家说了,要什么样的建筑都没问题,得先拿出一笔钱来搞勘测画图纸。一听,还没动工就要花销一笔“巨资”,邢利民被“吓”了回来。可他不输这口气,目标不变要求不降,要自己动手搞设计。他带上村里的两位“土秀才”“土专家”,坐着绿皮火车咣当咣当到了北京,带着干粮挎上水壶,一连几天扎进国家展博物馆里,照着展室画草样,依着展柜量尺寸,不耗到关门不出来,险些被管理人员当作“不法分子”。就这样,他们党委一班人共同研究,反复论证,召集齐全村的能工巧匠,集思广益,自己动手,土法上马,绘图纸、搞计划、兴建设,带领全村村民一石一柱一砖一瓦建成了贾家庄的“头号”地标工程,将“贾家庄精神”熔铸于神圣殿堂。随着时代的变革与发展,设计之初就预留有空间的展览馆总能跟进潮流,直到现在仍不失为一座集现代科技展示手段于一体的多功能齐全配套的一流展览馆。现今,它已不再是普通的建筑物,而是盈润着丰沛凝聚力与感召力的精神聚合体,不仅成为贾家庄的政治文化中心,更成为中组部和农业农村部命名的“全国农业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以及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西省基层干部党性教育培训基地。

  恒鼎水泥厂曾是贾家庄的支柱产业,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工建设,当时邢利民以“挣了算大家亏了算我的”的担当,背负3000多万元的债务点燃了开炉的第一把火,从此村集体的家底厚实了,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了。数年之后,水泥厂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关停,但这里富有时代气息符号的“工业建筑”被完好地保留下来,华丽转身为时尚的工业文化园区,借助管网层叠密织的车间改建为极富特色的多层高架“18.18恒记纪念馆”,把原先生产物质商品的地方变成了盛装精神展示的容器。其蕴藏着的精神内涵再一次得到了物质的完美呈现。著名导演贾樟柯更是在这里找到了施展抱负和才华的天地,将那些闲置的厂房及其附属建筑修建成“贾樟柯艺术中心”和“贾樟柯种子影院”等高品质的文化场馆,还以这里为永久举办地创办了“86358电影短片周”,每年都召唤着国内外富有才华的青年导演欢聚于此。现在,这里的建筑都被赋予了生机勃发的文化滋养和精神蕴含,人们从那些充满时代标识特征的物体上看到了富有特质之美的生命力。

  有意思的是,邢利民并不安于村子里的这些遗存,还不住地留神从外面往回捡“废弃物”。那年,汾阳城里搞广场改造,有62根人工雕凿的老石条扔在那里无人问津,他马上找到施工负责人,征得同意,赶紧喊来大吊车拉了回去,临了见工地还丢弃着一株拳头粗的梧桐树,惜命地干脆一并拉回村里,栽种到了当时水泥厂的“恒园”。二十几年过去了,这棵梧桐树长成了两人合抱那么粗,高大繁茂的树冠成了人们避暑纳凉的最佳“庇护伞”。它和那些用作露天会场座凳的老石条已经成为了园子里的主人,同建“恒园”时即铺就的蜿蜒曲径一道,与刚刚在这里落成的“作家村”有机地融为了一体。

  前不久,邢利民和几个老哥们一起合计,又做了一件让人想不到的事。他们自掏腰包,凑钱把村口的那座老水塔装点上了霓虹彩灯,每到晚上流光溢彩,特别是塔壁上那两排竖立的荧光大字,更加耀眼夺目:吃水不忘挖井人,翻身不忘!老邢说得好,这样贴心用情地来做,图的就是传承两个字:精神!

  张敬民,作家,高级记者。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现任山西广播电视台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山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60多部作品获国际及国家级等奖项。荣获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个人一等功、二等功,山西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山西省优秀专家,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获“山西省八十年代青年精英”、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全国“十佳百优”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出版《《西口大逃荒》《美国孤旅》《西口在望》《划破夜空的灯塔》《土耳其并不遥远》《东张西望》《凡音之起》《库布其》《今夜无人入睡》《行者践》《行者说》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