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忽然得到一个新闻,我国“寻找稷下学宫”考古项目获得重大突破,那个被梁启超评价为“前空往劫,后绝来尘”的“历史绝唱”的稷下学宫遗址被基本认定。我们马上意识到五集纪录片《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的完成恰逢其时,也可以“蹭”个热度,兴奋度不次于考古界和学术界的同仁们。创作该片的前前后后仿佛就在昨天。

  关于对稷下学宫这一历史遗迹的关注并准备影像化表达的想法源于2001年的动议,后于2016年再论证,2017年开始筹备、拍摄、制作,近日在央视纪录频道特别呈现,倏忽之间二十多个寒暑走过,感慨大家为一部作品的坚持和执著。期间我们反复打磨,六易其稿,尽最大努力保证这部纪录片学术水准严谨、历史判断科学、文化含量厚重。现在播出的完成片是5集,每集47分钟,共235分钟,我们努力在风格走向、讲述方式、内容涵盖、表现手法等方面不负多年来与时俱进的探索和思考。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展开的。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舞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这座学院的荣辱兴衰折射出中国先秦思想史的发展与融合,是一座集合众多戏剧性元素与历史悬疑的巨大历史舞台,是适合用纪录片的形式加以展现的。我们拍摄之初对自己提出了三个目标:第一,回望稷下历史深处的辉煌过往;第二,追求与各圈层受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同频共振;第三,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国际传播策略的新路径。

  这部片子如果说今天来做,是有考古重大发现的时效性和新鲜度的,而五年前着手拍摄,确实没有多少参照。我们只能沿着1943年才出土的“稷下”明代石碑开始回溯历史。那是一段静静锁在历史中的记忆,也是一段与受众无交集的尘封故事。因为时间跨度大、涉及人物多、涵盖内容广、历史空白点与细节争议多,因此,找到共识、共知和争议、新意的合理结合与配比,是我们的创作原则之一:史料有明确记载的桥段与内容,一字不改、全盘搬演;史学界不存在争议的定论,照章引用;史料无明确记载,史学界又存在多种意见的桥段与内容,优先选取有利于加强片子故事性与可看性的观点与“可能”,然后利用专家访谈与解说词点明此段落的“推测成分”与“推测理由”。这些是我们在创作方法论上的一些考量。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努力把历史的偶然与必然通过影像呈现出来,把区别于西方的中国特色的文明和路径尽可能梳理清晰,全片通过战国时期五个关键的历史拐点、多个关键的君主和稷下学士,打造成5集闭合又开放、系列又连续、剧情又纪实的纪录片。每集的题目也是经过精心思考符合故事化讲述需要的:《初兴》《争鸣》《星散》《裂变》《垂统》,每集之间独立又连续,故事里有伟大的君王、聪慧的思想者、宏伟的战役以及注定要失败的对抗,故事里有爱与背叛,还有各式各样的统治者,他们或疯狂或残暴或英明,故事里有衔命而出的诸子百家,有人类文明的道道霞光,我们聚焦这一横贯了150年风雨沧桑的故事,我们在故事里回望历史的深处,抚摸岁月的肌理,感受文明的气息,捕捉文化的神韵,也希望通过纪录片传递精神,把诸如一个讳疾忌医的君主自我救赎的故事到一代王朝一鸣惊人的从谏之路,故事化、有国际视野地展示出来,以符合互联思维下全球共享的影像化市场需求,亦不负泱泱齐鲁之风、浩浩中华文明。

  从传播效果和受众抵达率看,这部纪录片也是我们践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国际传播要求,emc易倍体育打造效能突出的国际传播项目的一次尝试。作为一部历史纪录片,《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以历史人物为主视角,真实细致展现了稷下学宫这个舞台上所发生的历史故事,探究历史背后不为人所知甚至被人误解的人物细节。人物命运与历史细节是全片的主要分析点,全片既有纪录片的严谨与厚重,也有电影般的戏剧张力与视觉刺激。与一般影视剧不同的是,本片讲述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每一段对话、每一个不为人知的细节,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而与一般纪录片所不同的是,我们努力从国际传播需求的高度出发,把所有的历史元素与分析,用最接近于电影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在纪录片的影像风格方面,也使用中国山水画的写意、人物剪影、绘画三维特效转场以及航拍、延时等对当下进行投射。我们将史料分析与历史推理相结合,使用 3D 特技、手绘动画、再现拍摄等技术手段,让被采专家直接介入再现场景,对历史人物命运与稷下学宫的发展进程展开叙述与探讨,利用影视语言与学术推想,让观众感受历史的魅力与岁月的变迁。

  眼下,稷下学宫考古发掘正持续进行,据报道接下来会寻找遗址的西墙垣和北墙垣,还将发掘遗址内的建筑基址,进一步探明其具体用途。随着考古进程的继续,我们也希望能借着纪录片的创作,走到考古发掘的背后,通过我们的影像和想象,去探寻稷下学宫传递出的中国文化源头的特质之一——尊重与包容。